(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王瑞欣 報道)11月10日,記者從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獲悉,由青海省地質調查院、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共同承擔的關于三江北段偉晶巖型鋰鈹礦科學考察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在相關學術刊物成功發表,這標志著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在青藏高原北部硬巖型鋰鈹礦成礦環境研究和預測找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進展。
據介紹,該項成果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青海三江北段稱多地區在草隴至扎朵70公里的范圍發現了具有鋰鈹礦化偉晶巖20條含(綠柱石?鋰云母)鋰輝石花崗偉晶巖脈,表明草隴-扎朵地區可能存在一個具有潛力的以鋰鈹為主的稀有金屬遠景區,此帶向東可以與我國著名的川西鋰礦帶相接,極大拓展了我國硬巖型鋰鈹礦的找礦空間。第二部分是采用錫石、鈮鉭鐵礦物原位U-Pb定年精確確定了尕多偉晶巖成巖成礦時代為193-178 Ma,是燕山早期產物,白云母Ar-Ar年齡為158-153 Ma,可能為后期熱液改造或侵入體冷卻年齡。第三部分是確定了印支期強過鋁花崗巖為草隴地區成礦母巖體,鋯石U-Pb定年為213-205 Ma,形成時代為晚三疊世,是松潘-甘孜復理石在貧水環境下通過白云母脫水熔融形成的,為后碰撞伸展環境下的產物。
通過此次科考調查,初步查明了青藏高原北部成礦地質環境,為進一步開展區域找礦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 礦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