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清除光伏板附近的雜草。賀永魁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北山鄉沙溝梁村后山的集體草場上,一排排藍色的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陽光轉化的電流,為這片貧瘠的土地注入了持久的能量,這就是門源縣富源扶貧光伏電站。
沙溝梁村距縣城5公里,農業人口293戶1141人。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沙溝梁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2016年,全村共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116人、貧困發生率9.2%。貧困就像一個“緊箍咒”,勒得村里的人們喘不過氣來。
(相關資料圖)
村里的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傳統作物廣種薄收、產業發展滯后沒思路,再加上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待在村子里,紛紛外出謀生計,留下的多為老人和小孩,基本沒有外來人口流入。一系列的問題,讓這個村子的致富之路有些崎嶇。
致富奔小康,就像全村人心里的那道光,讓他們急切地向光而生、追光而去……
韓延德曾經是村里的貧困戶,現在是門源縣富源扶貧光伏電站的管護員。每天都可以看見韓延德忙碌的身影,他把光伏板周圍打掃得干干凈凈,仔細檢查每一個角落,生怕影響光伏板吸收陽光。
“這可是我們的金飯碗啊,只要有陽光我們就有收入。光伏電站給了我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都能準時拿到2000元的工資,生活多了一份保障……”韓延德一邊擦著光伏板上的灰塵一邊高興地說。
門源縣富源扶貧光伏電站是由門源縣44個脫貧村的財政扶貧資金投資建設,總投資為6862.6918萬元,占地面積19公頃,電站裝機規模為10.7MW,光伏電站設計期限為25年,設計總上網電量為40498.37萬千瓦時,平均年上網發電量為1619.93萬千瓦時。其產權歸屬44個村集體所有,讓全縣脫貧戶吃上穩定的“陽光飯”,而沙溝梁村也是其中之一。
光伏板下的電表箱里跳動的數字,實時記錄著光伏電站的發電量,也記錄著光伏電站為門源縣村集體帶來的收益。
自2019年5月實現并網發電到現在,累計發電5872.23萬千瓦時,發電收益達3232.99萬元,已撥付到全縣44個脫貧村的資金為3104.64萬元,解決了704名脫貧戶公益性崗位工資,最高工資達到了每月2400元/人,自此,光伏產業成為這一片土地上群眾的錢袋子,成為實現穩定脫貧致富的強大助力器。
“光伏收益設置的公益性崗位,極大地為脫貧攻堅提質增效提供了保障,同時也從源頭上筑起發生貧困的‘截流閘’和‘攔水壩’,扎住了防止返貧的風險口,真正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雙贏’。”門源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馬鈞表示。
在享受到光伏帶來的“紅利”后,2020年沙溝梁村“兩委”與當時正好親身體會到這份“紅利”帶來增收喜悅的脫貧戶和黨員群眾“一拍即合”,立即召開村委會、村民大會商議決定以現有縣級光伏電站為載體,切實發揮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作用,以29.9376萬元為總投入資金,在沙溝梁村舊黨員活動室旁的空地處建成由162塊組件組成的總容量為71.28千瓦的光伏電站,取名叫作“金屋頂”光伏項目。
“按照門源縣光照時長計算,該電站日均發電量為360千瓦時,按每千瓦時電量收益價格為0.32元計算,日收益115.2元,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創收4.2萬余元。”門源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永欣說。
除了韓延德外,沙溝梁村共聘用15名脫貧戶作為光伏電站長期公益性崗位保潔員,為群眾持續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平臺。
“多虧了富源光伏助力鄉村振興項目這個利民的好工程,讓村集體每年都有了穩定的收益,也讓村民有了額外的增收,實現只要天上有太陽,集體經濟就有收入?!碧崞疬@份“陽光收入”,沙溝梁村黨支部書記韓義德高興得合不攏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