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老百姓獲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
(資料圖)
2012年起,從“棚戶區改造”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西寧市,老舊小區改造改得更深、改得更透、改得更好。
“改什么”“怎么改”,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千頭萬緒。西寧市積極探索出“決策共謀、發展共建、方案共審、效果共評”的“四共”模式,努力把老舊小區“改”到群眾心坎上。
一棟棟老樓煥然一新,一個個庭院別出心裁,一條條院路平整鋪開,一部部加裝電梯一鍵直達……3年來,一個個城鎮老舊小區得到改造,涉及全市8萬余套房屋,20余萬群眾享受到改造福利。
從墻皮脫落、環境雜亂、設施缺乏,到立面翻新、綠化提升、服務優化,老舊小區如何補齊短板、換上新顏?又有哪些新舉措惠民生、暖民心?晚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面子新”“里子實”,老舊小區有了全新模樣
今年,蘭青小區的居民迎來了老舊小區改造。經過改造后,整齊劃一的住宅樓、各色植被搭配的花園、古色古香的涼亭,一排排停車位,讓小區呈現出幸福的生活圖景。除了小區“面兒”上換了模樣外,此次改造還包括了更換各類管網,重新鋪設地面等,“里子”工程讓小區改造更得徹底。
“‘面子’‘里子’一起抓,小區舊貌才真正換上新顏。”小區居民紛紛說道。
在城市變遷中,老舊小區逐漸失去光彩,建筑外立面殘舊掉灰、“三線”凌亂管道老化、路面破舊開裂、雨水管與污水管合流……這些問題是改造老舊小區的關鍵。總結近年的改造經驗和不足,西寧市將老舊小區改造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起來,突出“面子”與“里子”齊抓、“硬件”與“軟件”并舉。通過改造,小區的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性提升,居住環境煥然一新。
怎么改?改什么?居民共商
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千頭萬緒。如何充分匯聚民意民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西寧市以老舊小區改造要“改”到百姓心坎上為著力點和落腳點,努力做到“一院一策”,積極探索、全面發力。
在城西區、城北區的小區里,建立起了“居民自治制度”。為改造好小區,由社區居委會組織召開業主大會,通過發放征求意愿表、張貼改造內容清單,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建議,力求在各方訴求中找到平衡點,打造更人性化、功能化,符合小區居民居住習慣的生活空間。
這一做法在西寧的很多小區行之有效。
自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開展以來,全市各級部門提前摸家底,為全市涉及改造的老舊小區科學編制改造規劃,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儲備庫。
畫好作戰圖、列明時間表。一場“應改盡改的基礎類、能改則改的完善類、需改則改的提升類、愿改則改的引導類”的改造革命打響,群眾在改造中更是發揮出了“主人翁”作用。
補短板優服務,多角度扶持改造
“財政支持保基本、居民出資重參與、專營單位盡職責、社會力量補短板,經過多方扶持力量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改得更深、改得更透、改得更好。”市房產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12年起,西寧市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按照“保基本”原則,以每戶不低于1.5萬元的標準,重點支持實施房屋外墻保溫、節能門窗更換、水電暖改造等與居民基本生活及安全需求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且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引導居民通過直接出資、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提取住房公積金、捐資捐物等多種方式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同時,建立政府、社區和供水、供電等專營單位協調推進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本依法依規利用小區及周邊存量房屋和土地,增設停車場(位)、智能快件收儲、便利店、家政和托幼等便民服務設施,補齊小區基礎配套短板。
如今,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從凌亂的大雜院變成宜居整潔的新小區,還有很多小區加裝了電梯,實現了“一鍵直達”的新生活。居住環境有了大改變,居民的文明素質也有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