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王瑞欣報道)如何為鄉村振興工作持續導入人才,是基層亟待解答的一道“考題”。記者了解到,自江蘇省和青海省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蘇青兩地探索組建新型專家服務團,江蘇省南京市與青海省西寧市在“組團式”幫扶上“一拍即合”,兩地通力協作,通過“一團火”的集中式服務與“滿天星”的分散式長期服務相結合,形成了“訂單式+項目化”運行體系,使專家成為活躍在基層一線的智囊團,南京百名專家、百名博士、百名企業家進西寧行動更是“點對點”服務于鄉村振興,有效支撐了青海省的本土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也為后續鄉村引才引智蹚出了一條新通道。
近年來,東西部協作的春風吹遍了高原大地,社會民生不斷得到改善,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持,我省與江蘇省科學制定人才交流建機制,以項目化、訂單式運行的專家服務團機制,有效破解了基層優勢產業發展找不到專家、專家服務基層沒有渠道的難題。為激發專家服務積極性,兩地統籌東西部協作資金80萬元,分別建立人才服務經費、人才關愛經費、干部培訓經費,專項支持人才合作交流項目。根據柔性引進人才政策規定,為來寧掛職任學校校長和醫院院長的南京優秀校長、醫療專家每人發放30萬元年度人才服務經費,確保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兩地圍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有針對性組織選派南京12名農文旅專家,組成農畜產品加工銷售、農產品養殖和農文旅融合產業三個專家組到西寧開展技術指導。先后深入大通縣“花兒之鄉”柏木溝、湟源縣丹噶爾古城、湟中區玉拉草莓育苗中心等項目,通過現場指導和座談交流等方式,提出了進一步研發成熟穩定農畜產品、打造本地“浪”文化旅游品牌等發展“金點子”,為農畜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經營提供了廣闊發展思路。在技術支撐之外,專家服務團還注重培養本土人才,“傳幫帶”作用凸顯。
同時,為更好拓展“組團式”人才支援效能,東西部協作模式以社會民生領域為切入口,積極探索“組團式全職引才”新模式。瞄準教育、醫療人才短板,分別從南京市浦口區中醫院、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古平崗小學等單位全職引進5名醫療、教育專業人才,開展為期3年整院、整校集團式幫扶。通過一系列的精準幫扶措施,兩地以“帶土移植”工作理念,實行“師傅帶徒弟”“團隊帶團隊”幫扶模式,實現幫扶與被幫扶“雙向”促進,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