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廣闊農村落地生根、結出碩果,一輪輪的學習交流中,大家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往后你們村有啥打算?”“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這幾天,在大通縣樺林鄉,幾個村黨支部書記一有空就聚在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談感受、謀發展、話未來: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大家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從“實施”到“全面推進”,大通縣樺林鄉鄉村振興成效漸顯,抬眼望去,美麗鄉村成了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種植產業越來越有奔頭,黨建領航鋪就群眾增收幸福路。
走進阿家溝村,只見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旁,青瓦紅墻的房屋錯落有致,家家戶戶曬糧忙。“黨的二十大給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福音,現在基礎設施強起來了,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優化村‘兩委’班子服務群眾的能力,盡心盡力服務好群眾!”阿家溝村黨支部書記說。阿家溝村成功創建成為“省級文明村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民生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
“雖然有疫情影響,但是今年的馬鈴薯每斤價格比去年同比增長0.3元左右!”勝利村馬鈴薯種植大戶劉五十二喜滋滋地說。勝利村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多臺采收機器在地里來回穿梭,10多名村民緊隨其后忙著拾撿,三輪車輪流運輸,現場呈現一派繁忙的馬鈴薯豐收景象。
家門口的馬鈴薯和露天蔬菜種植,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業增收的機會。在全力開展“非農化”“非糧化”工作的前提下,勝利村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將甘藍、大蔥、白菜等一個個農特產品做成富民產業,帶動鄉親們就業創業、持續增收。
鄉村振興給村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鄂博溝村、峽口村、阿家溝村3個黨支部牢牢抓住“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引進企業”這個“牛鼻子”,創新建立了“共同投入資金、共同經營管理、共同分配收益”的金悅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這個集現代化、規模化為一體的蛋雞生態養殖場,年產蛋量達到612噸,實現累計分紅49.8萬元,“小雞蛋”讓腦山地區的經濟發展由“輸血”向“造血”轉變,3個脫貧村共同致富的信心更足、道路更寬廣。
說到村莊經濟的下一步發展,鄂博溝村黨支部書記馬福良心中早有盤算:“鄂博溝村、峽口村、阿家溝村3個村已孕育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夢想,我們將不斷優化運營機制,壯大產業規模,讓產業經濟帶動真正成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發動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