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楊紅霞 包拓業報道)被稱為“空中雜技”的高臺,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千戶營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其集當地繪畫、刺繡、剪紙等民間技藝于一體,又因其具有高、懸、奇、妙的地方特色,湟中千戶營高臺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資料圖)
還未裝飾的高臺架子
每年春節期間,十里八鄉都在期待湟中千戶營高臺的演出。離今年演出的日子越來越近,大家也在為展演作最后沖刺。
黃得花在做花
大年初九一大早, 65歲的黃得花和鄰居已經聚集在自家的屋子里,做裝飾高臺用的插花。這邊幾個人剪紙樣,那邊幾個人做著造型,互不打擾,又相互配合。
插花就是讓手工制作的樹枝“開滿花”。花樣沒有固定的模板,顏色搭配也全憑自己心意,花瓣、葉子、花蕊等也全是手工,就在每個人的自由發揮中,一朵朵“花”在枝頭綻放,紅花黃蕊綠葉,栩栩如生。
做好的花
就這一朵朵花樣,黃得花一做就做了三十幾年。“兒子沒娶媳婦的時候就做著呢,現在孫子都二十幾歲了。這些花樣我們年年剪,但年年都有興頭,通知要做了,我們就自發地聚起來,兩三天就能做好。”
據黃得花介紹,大家聚在一起做,都是憑興趣。怎么剪怎么貼,大家相互教、相互學。“過年嘛,大家討個平安吉祥,就這樣做著做著就傳承下來了。”
村民在剪花樣
高臺以兒童為演員,表演內容多為傳統的戲曲歷史故事,通過使用道具、化妝等藝術加工手段,使“動”的說唱藝術變為“靜”的展演藝術,而這其中演員較為特殊。由于高臺表演需將演員綁扎在7米高的臺子上,因此演員均為六七歲的孩子,他們被形象地稱作“高臺娃娃”。
李富先,這位61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千戶營高臺傳承人,曾經也是一名“高臺娃娃”。從“高臺娃娃”到高臺非遺傳承人,有李富先的熱愛,也有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
“小的時候我是演員,長大了不能演了,就跟著村里的老人學習高臺制作。因為自己喜歡,而且從小到大看得多了,學起來也快。”李富先說道。
高臺道具麒麟
從臘月開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就開始著手前期準備工作。作為千戶營高臺傳承人的李富先,也將自己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高臺中。桿子怎么扎,道具怎么做,衣服如何穿戴,李富先像之前教他的老人一樣耐心地指導著村里的年輕人,他帶出來的徒弟也逐漸成為村里高臺制作方面的主力。“這幾年出去外面,都說千戶營的高臺好,所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習這門手藝,非常欣慰,非常開心。這幾年我們也經常到外村去教學,希望將我們千戶營高臺發揚光大。”
高臺制作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鄉親們將年終的喜悅和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意愿寄托于高臺。就是在一個個黃得花、李富先們的熱愛和堅持中,千戶營高臺走過悠悠歲月依然煥發魅力,在代代傳承中被更多人熟知、喜愛。正如李富先的愿景一樣,千戶營高臺正走在發揚光大的路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