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這是今年鄉上給的蒜種子,你看已經長出蒜苗了……”3月29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前河鄉甘家川村老人陳萬成,看著自家地里綠油油的蒜苗,高興地對駐村第一書記李益忠說。
說起紫皮大蒜,青海人最熟悉的便是樂都紫皮大蒜。其實,民和縣前河鄉甘家川、芒拉村也是紫皮大蒜的故鄉。陳萬成說,甘家川村種植紫皮大蒜已經有很多年了,就他自己也已經種植了半輩子的紫皮大蒜。
雖然前河鄉的村民基本家家都種蒜,但產自這里的蒜都是村民們自產自銷。今年年初,民和縣委副書記、縣長馬曉瑜的一次鄉村調研,讓前河鄉的紫皮大蒜走向市場。
馬曉瑜通過調研、實地走訪為前河鄉紫皮大蒜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方向和思路,前河鄉黨委政府迅速行動,帶領兩村干部前往樂都區考察大蒜種植,并大力宣傳動員群眾發展紫皮大蒜產業,積極融入全縣“6園+9帶+N基地”農牧業產業布局,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建立了前河紫皮大蒜基地。
記者在前河鄉甘家川村的田間地頭看到,地里種植的大蒜已經探出嫩綠的蒜苗。第一書記李益忠和前河鄉副鄉長張小梅正蹲在田埂上細細打量著大蒜出苗情況。
“今年甘家川村種植紫皮大蒜25畝,涉及40多戶群眾。眼下正值春耕好天氣,在大蒜種植合作社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村民們都忙著到蒜地里除草澆水、松土施肥、打藥防蟲,只有田間管理上去了,大家才能有好收成。”李益忠說。
前河鄉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宜紫皮蒜的生長。種植紫皮大蒜時,點蒜、掏苗、除草、打蒜等全部工序只能靠人工完成,這也是大蒜品質好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前河鄉瞄準市場需求,把紫皮大蒜作為農業特色主導產業來抓,紫皮蒜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蒜”盤。前河鄉芒拉村大蒜種植基地項目是民和縣財政支持鄉村產業振興項目之一,由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提供蒜種、有機肥和技術指導服務。根據民和縣農業部門的效益分析,預計畝產收益5000元以上,雖然種植紫皮大蒜人工成本較高,但種植紫皮大蒜效益可觀。
“發展大蒜產業,最終目的是帶動群眾增收。這就意味著種植大蒜既要有產量,還要有銷路。”李益忠告訴記者,今年,前河鄉黨委政府將積極牽線搭橋,通過832平臺、東西部協作、就近集市等,拓寬大蒜銷售出路,讓前河蒜種得出、能增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