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0時40分,180分鐘的“天窗”命令下達。作業人員立即有序進入線路,按照事先分工,快速到達指定位置,拉警戒繩,搬動機具,施工現場機器轟鳴、人頭攢動,一片熱火朝天景象。
“轟隆隆……轟隆隆……”在巨大、有節奏的轟鳴聲中,兩臺大型道岔搗固車搗鎬有序、精準地揮動著兩側的鎬臂,從下壓到搗實一氣呵成。在道岔前后及道岔心兩頭,如果使用大機搗固,石碴就會飛濺,因此這個位置的搗固要由人工完成。職工們早已準備好各種工機具,開始大機搗固后的維修補強工作。“噠噠噠......”松扣件、打壓機、搗威克,機器的轟鳴聲、職工的吆喝聲、工機具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為了在“天窗”時間內完成所有作業,起撥道、軌距測量、鎬窩回填等工作緊張有序進行。
王衛民手提道尺俯下身子,眼睛緊緊盯著道尺上的數字,一邊分析數據一邊認真地反復觀察現場線路的高低、方向、規矩、水平等,并將數據標注在軌枕上。叮囑道:“大家務必要注意嚴把施工關,不放過任何細節,每一個螺栓、膠墊、扣件都要檢查到位。”
12時,高原的陽光刺眼而毒辣,作業人員的臉被曬得發疼。職工張彬正在為起道機打入鋼軌底部做準備,只見他彎著腰埋著頭手握鐵鍬,一個窩子接著一個窩子地起勁扒石渣,汗水順著他的臉頰往下淌。王衛民大聲喊“好,起”,起道機將鋼軌頂了起來,搗固機跟進夯實道床,整個作業流程有序流暢。同時,線路精測組使用道尺,再次對鋼軌軌距、水平、高低等幾何數據進行復查確認,為線路安全上好“雙保險”。
要確保“復興號”安全平穩地運行,線路幾何尺寸誤差1毫米都不可以,必須認真執行線路作業標準。“要想把每處線路的高低、水平等幾何尺寸調整到標準值,就得一米米盯、一處處整、一點點摳,必須下足‘繡花’功夫。”胡石海說。
13:00,熱浪滾滾襲來,四周空曠的線路上沒有一處陰涼地,太陽炙熱地烤著大地,大家爭分奪秒地搶抓時間。他們不停地彎腰、前行、抬機具、修整線路,作業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背后印出了一大片發白的汗漬,職工們額頭、脖子上滲出密密麻麻的汗珠,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滴落在鋼軌上,很快被蒸發。
13:40,緊張忙碌的180分鐘結束,大家收拾機具,有序離開。
據了解,今年以來,他們共計完成鋼軌肥邊打磨240m、鋼軌傷損修復1810m、接頭和鋼軌打磨20余處,人工更換軌枕1075根、道床清篩675米、線路整修675米,大機清篩30千米,完成55組道岔搗固,為“復興號”安全駛上青藏鐵路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