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次區碼頭鎮東李莊村口,昔日村民用于堆放柴草的空地變成了健身廣場,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村內幾十年坑洼不平的泥土路變成了寬敞筆直的柏油路,縱橫相連,暢通城鄉……這是安次區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來的明顯變化之一。
截至5月底,安次區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累計投資1065.4萬元,“十五件實事”所涉工程全部開工,一場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為主題的環境變革、觀念變革、習慣變革已經在龍河大地全面展開。
“黨員干部是群眾的主心骨,最關鍵的是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開展之初,一些群眾認為這就是“一陣風”、“面子事”,時間長不了、變化大不了,對活動關注度、認可度、參與度都不高,存在“等待、觀望”心理。面對這樣的局面,安次區從發揮黨委政府統攬主導作用、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入手,組織謀劃、推動落實,來真的、玩實的,讓廣大群眾看到黨委班子的決心,用黨委班子的決心鼓足群眾的信心,以點帶面,星火燎原,確保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起好步、開好局。
安次區80%是農村,80%是農民,“三農”工作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區委書記王永威說:“安次實現全面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是最直接讓群眾受益的好事、實事,必須舉全區之力,像干自己家里事一樣、像給自己父母辦事一樣,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為了切實抓好落實,安次區將今年的改造提升工作細化分解,逐項明確領導、責任部門、具體責任人、完成時限,并將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干部年度考核體系,每月組織開展大評比、大排隊,年底綜合打分,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部門和干部不予年終評優資格。同時,除去省、市派駐的13個工作組,該區又抽調96名機關干部,混合組成32個工作組,帶著課題、帶著任務進村幫扶,并明確要求任務完成不了,堅決不能收兵,建立了一條抓落實的工作責任鏈,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肩上有擔子,獎優罰劣,鞭打慢牛,在全區上下形成了抓落實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加強督導調度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圍繞確保把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辦成群眾稱道的民心工程,該區建立并實施了“天抽查、周調度、月總結”督導工作機制;區“兩辦”督查室采取明察暗訪、重點巡查、下發督辦卡等形式,對鄉鎮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并及時將工作進度發布在區“六五”網站,定期排隊。活動以來,共組織開展集中督導檢查18次,明察暗訪11次,確實督出了激情、督出了干勁、督出了動力,及時解決各類難題140多項,工程效率平均提升25%。
“激發引導廣大群眾共建美好家園,讓現實照進夢想”
面對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涉及內容多、領域寬、范圍廣的特點,該區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打一場“人民戰爭”,才能實現面貌大提升、環境大改善。對此,該區充分調動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動員廣大群眾唱主角,為工作順利推進注入了無窮動力。
規劃怎么定?——順民意。村莊持續發展關鍵在規劃。工作中,該區始終堅持“群眾說了算”的原則,全力做好村莊規劃工作。
堅持貫徹群眾路線,充分尊重廣大群眾的意愿,圍繞“改造什么、怎么改造、改造成什么樣”、“路修多寬、房蓋多高”等具體問題逐戶走訪,累計組織召開村街黨員、村民代表、全體村民三個層面座談會96次,廣泛征求、認真梳理村民意見,使農村面貌改造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群眾的認可,確保了工作順利推進。
楊稅務鄉西太平莊村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在制定村街發展規劃中,該區充分考慮了村里蔬菜、瓜果等產業的發展優勢,編制了村街統籌發展規劃。當看到規劃成果時,村支部一班人交口稱贊,都說:“這下發展方向更明確了,發展路子更清晰了,對村街今后的發展信心更足了。”
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規劃中注重結合村街資源條件、現有特色等實際情況,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制定發展規劃。截至4月底,全區45個重點村街全部完成村莊規劃編制。
資金怎么來?——撬民資。安次處于正在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農村面貌改造,僅靠財政投入遠遠不夠。為此,該區創新思路,打破過去“財政推動、大包大攬”模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在用好用足專項資金的同時,堅持自主自愿的原則,充分撬動民間資本用于環境改善、面貌提升。
他們動員各村街在外能人、企業老板,采取捐助資金、物資幫助等方式,對村內街道的硬化、綠化、污水排放等進行改造提升,助力家鄉發展。目前,先后共有20家企業、近百名各界人士捐資捐物,合計320多萬元,全區利用“一事一議”政策落實資金1035萬元。同時,在村民同意的基礎上,各駐村工作組積極與本轄區企業洽談,采取市場化模式,在水、電等配套設施建設中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統籌推動幫扶項目落實,既保障了廣大群眾現實利益,又樹立了企業的威信,促進了企業長足發展。目前,東李莊村、楊場等20個村街與轄區企業達成36項基礎設施工程合作意向,極大推動了各項工作落實。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東李莊董士友等30個群眾,為改造提升工作出工出力。截至目前,全區45個重點村街自愿出工參與幫扶達到5000多人次。
工作怎么推?——借民智。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最終目的是讓廣大群眾過上更舒適稱心的生活。所以,無論是改造重點還是推進方法上,該區始終注重尊重群眾的想法、傾聽群眾的聲音。特別是工作之初,他們下發了《村街改造摸底調查表》,向廣大群眾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經過認真梳理,借力群眾智慧,確定了“面推進、點突破、抓結合”的工作推進思路,得到了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有力推動了工作順利開展。
廣大群眾對這項行動的最基本要求是“整潔”,就是整齊有序、干干凈凈。對此,他們按照“四清、四化”整治要求,利用2個月時間全面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尤其對房前屋后、街道兩旁、集貿市場、公共廣場等區域進行拉網式整治,確保不留死角死面,徹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此外,“四清四化”是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方面,也是今年省市要求必保完成的任務,更是組織和群眾對黨政府工作能力的現實考驗。對此,他們集中優勢力量,集中物力財力,打響了一場以“四清四化”為重點的攻堅戰。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出動人員1萬多人次,清運垃圾2萬方,清理國省縣鄉道路27條35公里,粉刷沿街建筑立面3.5萬平方米,清除沿街商戶臨時牌匾2100多塊。經過攻堅,全區農村環境得到較大提升、農村面貌得到明顯改觀,初步實現了“遠看有形象、近看有亮點”的階段性目標。
“現在我們村的街道凈了,院落整齊了,空氣清新了,大伙兒的心里更敞亮了,致富創業的精氣神兒也更足了,這是以前做夢都沒想的好日子。”6月5日,碼頭鎮東李莊村石大爺樂呵呵地說。
建后怎么管?——靠民力。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極易出現反彈,既要打好“攻堅戰”,更要打好“持久戰”。為保持好、維護好、發展好工作成果,該區在做好專職保潔基礎上,發揮群眾的力量,齊抓共管、共建共護。
在各鄉鎮設農村環境管理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同時,各村街每500人組建一支由2-3名群眾組成的義務保潔隊伍,負責村街道路、公共廣場、“兩室”周圍的清理工作。目前,全區共成立義務保潔隊97支,基本實現了村有保潔員、鄉有轉運員、區有垃圾處理員的環境工作格局。同時,按照村村建設垃圾池、鄉鄉配備垃圾清運車的標準,在用好專項資金基礎上,多方籌集資金300萬元,加快環境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全區新建垃圾池箱600個,配備垃圾清運車輛170輛。
建立實行委員包片、黨員包段、各家各戶包門前屋后的“三包”農村環境治理日常管護制度,同時通過村規民約、《村莊環衛管理要求》等8項制度,發動群眾自己保持環境衛生,實現工作常態化。
通過一段時間努力,該區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取得了階段成果,給全區工作發展帶來了新變化和新氣象:
農村環境變美了。截至目前,全區硬化村街道路17萬平方米,安裝路燈652盞,種植花草樹木11.1萬株,45個村街基本達到“四清四化”標準,過去農村“臟亂差”的現象明顯減少,整體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
農民素質提高了。廣大群眾在參與過程中,自我發展、自我管理意識明顯提升,集體感、責任感明顯增強,講整潔、講衛生、講文明已成為群眾的自覺最求。活動以來,全區農村治安、刑事案件均下降30%,農村呈現出村街和諧、鄰里和睦、家園和美的良好氛圍。
干群關系拉近了。通過開展活動,打通了干群隔心墻、架起了干群連心橋,群眾對干部更信賴、干部對群眾更親近,特別是各級干部的作風得到了歷練和提升,解難題、辦實事的能力切實增強,營造了干群一門心思抓環境、齊心協力抓發展的濃厚氛圍。
短評: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要順民意調民力
張萌萌
安次區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之所以成效明顯,主要原因是安次區在這次行動中順應了民意,調動了民力,很好地把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在了一起,為工作順利推進注入了無窮動力。
尊重群眾的意愿是前提。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更是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全市農民群眾辦的一件實事好事。衡量這項活動的標準是群眾的滿意度。這就要求廣大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多聽一聽群眾的聲音,全面了解群眾需求,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只有把人民的需求時時掛在心上,讓群眾滿意了,工作才能干得成、干得好。
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是關鍵。改善生活環境、過上更好日子是老百姓最強烈的訴求和最樸實的夢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實現共同夢想靠的是共同努力。廣大的農民群眾是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高,這項活動才能扎實順利推進。這就要求廣大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真心拜群眾為師,請群眾“掌舵”,把這項活動的主動權交給他們。只有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打一場“人民戰爭”,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的這艘巨輪才能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