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民主法治,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的要求。安次區委、區政府迅速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市四次黨代會精神,以發展為民、造福百姓為信念,堅持科學發展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大力實施“醫、學、保、養、路、水”工程建設,讓廣大百姓盡享安次經濟發展成果,形成了人人建設和諧安次,和諧安次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發展為民,執政為民,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解決廣大群眾最迫切而一家一戶又辦不了的急、難、愁的問題,切實做到惠民、利民、為民。”安次區委書記王金忠在“民心工程”檢查活動座談會上說。幾年來,面對區劃后基礎薄弱的客觀實際,安次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發展這一目標,依靠并團結帶領全區人民,頑強拼搏,實干苦干,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讓全區人民充分享受了經濟發展的成果。
經濟的發展為和諧奠定了基礎,和諧局面又促進了經濟發展。今年1至9月份,安次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1億元,同比增長15.5%,財政收入完成1.87億元,同比增長31.7%,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713萬元,同比增長45.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4元,同比增長17.9%,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也均位于全市前列。記者在采訪中,所到之處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和諧的社會氛圍和安次人民盡享發展成果的喜悅心情。
以隊伍建設為抓手 凝聚發展強大合力
不管是抓工業、上項目,還是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更需要一支有凝聚力、戰斗力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為了實現安次各項事業更快更好發展,全面提高各級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執政為民的能力,安次區將2006年確定為全區干部培訓年。他們組織開展了各類培訓班90余次,通過請專家講課、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多樣的集中培訓活動,使各級十部思想政冶素質和工作能力進一步提高,為推進富民強區、建設和諧安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區四套班子領導冒雪在龍河工業園現場辦公,區水務局的干部職工在寒風中的緊張施工讓群眾在春節前喝上甜水,區交通系統筑路工人在烈日下揮汗如雨……成績的背后,體現了安次區各級干部不事張揚、不甘居后、永不言敗、攻堅克難的工作作風。龍河工業園建設緊鑼密鼓,常甫路熱力站、屢創佳績的十二中、高標準的碼頭衛生院、設施完善的敬老院……這些都是安次區各級領導干部真抓實干干出來的。
干部一心為地方快發展、為百姓謀福利,群眾自然全力參與和支持經濟社會建設,為構建和諧安次盡心竭力,干群關系越來越融洽。在東高線建設過程中,碼頭鎮企業老板和全鎮百姓紛紛踴躍為公路建設捐資出力,確保了東高線的順利施工。今天的安次,一條條平坦寬敞的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新興小區拔地而起,一個個大項目建成投產,一組組配套設施正在相繼建成。形成了干群上下同欲、凝聚發展合力的大好局面。
以新農村建設為突破口 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這沼氣真是好,能做飯、燒水,沼液還能做肥料……”北史家務鄉劉各莊的苗景華老人高興地說。10月13日,記者在村里看到,農家小院的新式沼氣池、標準化豬舍和水沖式廁所令人耳目一新。如今,全村已建成沼氣池近60個,村民的生活環境大變樣,每年可以節約支出八九百元。
這是安次沼氣建設“百日行動”的一個縮影。針對安次“小城市、大農村”的客觀實際,區委、區政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文明生態村建設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城鄉和諧發展。他們大張旗鼓、扎扎實實開展了沼氣建設“百日行動”,在財政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先期撥付專項建設資金100方元。現在,全區沼氣建設遍地開花,已有上萬戶農民申請建池。窯上、南邵莊等村街達到了每戶一池。安次通過沼氣建設,改善了村街面貌,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與此同時,在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中,安次區累計投入創建資金3000多萬元,完成了村內街路面硬化29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227公里,安裝路燈7580盞,組建清潔隊68個。該區還啟動了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工程,建起了文化大院、活動中心、圖書室等文化娛樂場所。通過創建實踐,村街的軟硬件建設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基礎設施日臻完善,鄉村越來越和諧。
以民心工程為載體 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只有一心為民,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壯大實力,才能造福于民;只有真抓實干,才能強區富民。”安次區委、區政府全力推進“醫、學、保、養、路、水”六大民心工程建設,把好事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安次區作為缺水區,部分地區飲用水含氟量較高,農村人畜飲水問題時時牽動著市區各級領導的心。市委書記王增力、市長王愛民等領導多次深入安次鄉鎮村街調研指導,協調資金幫助困難村街解決飲水難的問題。區委、區政府也把“解決農村飲水問題,保證農村飲水安全”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推進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截止到目前,全區共打人畜飲水井224眼,解決了區里23.7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全區284個村街全部用上了自來水。同時人畜飲水安全建設逐步實施,已經在碼頭鎮中響口村、高莊子村和金官屯村,葛漁城鎮兩街等安裝了改水降氟設施,讓近萬人喝上了放心水。
“這里的環境好、設備新、服務態度好,都快趕上城里的大醫院了。”在碼頭衛生院化驗室外,等待檢查結果的豐盛店村民楊嘉明對記者說。今年以來,安次區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里支持,多方籌措資金,投入238萬元對葛漁城、碼頭等衛生院進行改擴建,衛生院的醫療用房、醫療設備和就醫環境得到了明顯提升,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實際問題。
“村村通油路工程為我們修建了致富路、小康路,我們再也不用發愁成熟的瓜菜運不出村了。”東曹莊的李秀明深有感觸地說。幾年來,安次區克服基礎差、財政薄弱等實際困難,投資8700多萬元,改建縣道46公里,鄉道50公里,農村公路100多公里,編織了安次快捷通暢的公路網。
針對農村教育資源缺乏、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安次區重點建設了十二中、十中等學校,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籌集社會資金650萬元,完成了東張務小學、大王務中學等14個項目工程建設,改建農村學校危房4000平方米,新建和擴建校舍16206平方米。
以人為本鑄和諧 把長遠的事做實
通過不懈努力,如今,安次區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空氣質量良好,成為京津之間的“天然氧吧”。
“過幾天我就可以搬進新家了,新家的屋子里面就有廁所,真是很方便!”談到新建的敬老院,碼頭鎮五保戶老人張玉來笑得合不攏嘴。安次區委、區政府處處為百姓著想,在新建的敬老院里,專門修建了室內廁所,方便了老人的日常生活。
家住內燃機廠宿舍的劉秀仁是下崗職工,離異后帶女兒一起生活,因患腦血栓而喪失勞動能力,通過享受最低保障金,她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目前,全區共有低保對象1737戶,月發保障金36.5萬元。同時,他們還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截至目前,安次區累計為3319名失業人員發放了《再就業優惠證》,對526人實行了稅費減免,安置“4050”人員403人。
為實現和諧發展,安次區不斷建立和完善幫扶機制,全力打造“和諧安次”,讓困難群眾不斷感受安次區大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實惠。他們將有限的資金集中使用,建立了專項扶貧濟困基金制度,從長遠上解決困難群眾的熱點、難點問題,截至目前,收到捐款1478775元,捐物1300余件,這些物資全部用于幫助災區災民、農村特困群眾、城市低保對象、下崗職工等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
安次區不僅從一時一事上為基層群眾排憂解難,而且不斷建立和完善長效幫扶機制,從長遠上為困難群眾提供有力保障,出臺了《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暫行辦法》、《農村特困戶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將農村年人均收入不足780元的381戶共580名農民納入農村低保,到目前已發放低保資金177840元,并對百余戶按一定比例報銷大病醫療費,每人每年最高可報銷3000元。
關鍵詞: 戮力同心創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