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吃水貴如油,為水白了頭”是安次區幾年前農村人畜飲水難、灌溉難的真實寫照。為解群眾水憂,安次區黨員干部做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幾年來,安次區先后建成人畜飲水工程183處,總投資3100萬元,解決了全區農村近16萬人的飲水問題,贏得了民心。
今年春季干旱少雨,安次區仇莊鄉東得勝村群眾卻沒有像以往一樣為水發愁。村黨支部書記邢立田指著村里新打的“民心井”自豪地說:“這眼井有300多米深呢,水質特別好,人喝了身體棒,莊稼喝了長得壯,有了這眼井,我們村人畜飲水和澆地都不發愁了。”像東得勝村這樣解決水憂的村莊在安次區已不是少數。
近年來,由于連年干旱和水質差,安次區許多村街的群眾面臨吃水難問題,而為數不多的飲水工程,也由于管理不善而難于長效運行,從而出現了農村飲水“解困——返困——再解困——再返困”的惡性循環現象。為此,該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上下齊心協力,打響了“解決農村飲水問題,保證飲水安全”戰役,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無井村”喝上放心水
2005年12月2日,市委書記王增力深入安次調研指導時,明確提出確保“無井村”群眾在春節之前喝上放心水。區委、區政府立即制定了11個“無井村”(包括機井報廢的村)飲水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成立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打井會戰指揮部,開始著力解決村民吃水問題。多方籌集資金,落實了73萬元配套資金,用于補助貧困村飲水工程。為把每項工作都辦成群眾滿意工程,該區大力推行項目公示制、群眾全程參與制和工程貴任追究制,嚴把規劃設計關、施工隊伍資質關、工程進料關、資金使用關、施工質量關、工程驗收關,確保工程質量,11眼飲水井全部達到國家有關技術標準。經過40天的奮戰,今年1月18日,11個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
改水降氟 農民喝上安全水
在葛漁城西街董艷玲的廚房里,記者看到一個白色的塑料桶,上面赫然寫著“安全飲用水”,董大嬸對記者說:“每天供水站都給我們家送一桶水,現在村里人都用這種水做飯。”記者問她貴不貴,董大嬸連忙擺手:“就是一元一桶,我們也喝!以前的水含氟量高,小孩子喝了牙齒都變黃了,老人也容易得骨質疏松?,F在這水特別好,生著喝也不會鬧肚子。”安次區南部農村地處高氟區,今年,該區在葛漁城西街、碼頭鎮中響口等含氟量嚴重超標的14個村,投資260萬元,安裝了改水降氟設施,建立了集中供水站,成立了專職供水隊伍,統一管理,解決了群眾飲水難。
為有源頭活水來
安次區大膽創新,以“資金籌措、工程建設、管理保障”三個環節為突破口,進行投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他們采取“國家項目投一點,區直單位幫一點,鄉鎮村街籌一點”的出資辦法,確保了建設資金的足額到位。堅持“高棟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嚴把工程質量,使每項工程都建成了實實在在的為民造福工程。他們堅持“服務從建設開始,管理從機制入手”,著力探索建立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的建后管理運行機制。
截至目前,該區已經建成人畜飲水工程183處,總投資3100萬元,解決了全區農村近16萬人的飲水問題,全區284個村街中飲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村街有102個,涉及人口13.6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