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安次區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這份答卷上,寫下了堅實而又精彩的篇章。特別是三個增速指標,在各縣(市、區)名列前茅,也讓安次廣大干部群眾格外自豪: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7.5億元,同比增長25.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7.0878億元,同比增長48.6%,增速位居全市第三;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891元,比上年增長14.6%,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加304元,達到4231元,增長7.74%,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這沉甸甸的數字,凝聚著安次全區干部群眾無數的心血和汗水。在這三大增速亮點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事實。
壯產業源于項目 強實力在于工業
比經濟指標更令人關注的是,安次在新一輪發展中,靠的是什么贏得先機?
安次區委書記王金忠概括說:“關鍵在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發展思路的明確。干部群眾想發展、盼發展,從實施‘兩步走、雙翻番、翻兩番’,到形成‘只有全黨抓經濟、經濟才能搞得好,只有重點抓工業、實力才能做得強,只有集中精力上項目、富民強區才能實現’的共識,最終確定了‘工業強區、項目壯區、環境興區’的發展思路,這成為安次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
去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安次全面實施“兩步走、雙翻番、翻兩番”的關鍵一年。安次的干部群眾憋足了一股勁兒:他們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核心抓手,以“兩園一帶三基地”為框架,從破解土地、能源、資金等瓶頸切入,使全區項目建設不斷提質提速。在“兩園”建設上,安次積極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服務體制和運行機制,著力把龍河工業園打造成“現代化、園林化、國際化、全國一流的工業新城”,把東沽港工業園打造成為“環天津重化工基地”。在“一帶”建設上,按照要素集中、企業集群、產業集聚、資源集約的原則,積極推進楊稅務、仇莊、調河頭三個鄉鎮的產業聚集,形成沿廊泊路的經濟隆起帶。全面加快碼頭印刷包裝、葛漁城樂器加工和落垡文體用品“三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集群經濟,壯大規模效益。
這一年,安次區共謀劃運作了88個投資千萬元以上項目,總投資82.5億元,當年完成投資14.1億元。韓國耐迪機電2005年創造了年銷售產值6328萬元,利潤4220萬元的佳績;勝寶制管有限公司投產3個月就創產值8000多萬元,為安次規模以上工業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政府與企業聯手開發的龍河工業園開工奠基,主框架路6000平方米的拆遷工作已經完成,燃氣進園工程正積極推進……
這些大項目猶如催化劑,有效激活了域外投資和民間投資,提高了產業競爭力,形成了安次發展中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
興安次基于環境 優環境取決于人
華路天宇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在項目建設中遇到了資金困難,安次區發展和計劃局的負責同志立即聯系廊坊市明達中小企業擔保有限公司,協調公司為企業提供信貸擔保,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安次各個職能部門每天都在發生。安次在全區深入開展了“我是安次人,我為富民強區做什么、我為富民強區獻一策”的大討論,樹立了“人人都是招商環境、人人都是招商主體”的理念,形成了全民優化環境、全員參與招商的“大合唱”:
硬環境建設,全區完成了碼楊線境內全段和津保高速東沽港引路、廊泊線改造、“村村通”工程和縣道葛馬線、鄉道落小線等建設工程,貫通了安次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實施農村電網三期改造,農村的用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籌資1800萬元建設了南城第一供熱站,解決了南城集中供熱問題。
軟環境建設,安次對企業收費實行部門年底申報、財政年初公示,一個窗口收費、分季繳納、統一劃撥;對前來洽談的項目,無論涉及到哪個部門,都要堅決落實首問負責、領辦代辦、限時辦結制度,做到一條龍服務;對重大項目,實行區鄉主要領導分包,一包到底,直至項目落地;實行重點企業掛牌保護制度,落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包制度,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堅持“保穩定促發展”,完善穩控工作機制,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證抓工業不受干擾,上項目沒有阻力。
招商引資不斷創新。安次從每個鄉鎮、街辦處精心篩選了5名年齡結構輕、招商經驗豐富、綜合素質較高的干部,組建了一支區級專業招商隊伍。他們還建立了客戶資源庫、中國500強資料庫、民營企業100強資料庫,改版升級了安次招商網,進一步拓寬了推介渠道,塑造了良好的對外形象。目前,通過招商網,已有東方希望集團投資6000萬元、年產20萬噸飼料項目簽約落戶安次區。
讓發展惠及群眾 促城鄉統籌和諧
安次在加快發展中,有一條始終不變:讓發展惠及群眾,讓城鄉更加和諧。
2005年,安次城中村改造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新開工和竣工的住宅小區面積均創歷史新高,城區面貌和居民住房水平都大為改觀。據抽樣調查,安次城鎮居民生活發生了幾大變化:就業渠道和收入多元化,耐用品結構趨向現代化,膳食結構營養化。恩格爾系數降到34.4%,標志著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已全面進入小康家庭。
為促進農民增收,安次進一步壯大林果、瓜菜、畜牧三大農業支柱產業,扶持了八大行業協會,積極組織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并發揮政府服務職能,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同時,一批批項目陸續開工投產,也就地解決了一批勞動力就業問題。據統計,2005年,安次區農民工資性收入成為增收最大的亮點。百戶農民人均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達到1079.0元,增長了38.0%;在本地勞動得到收入人均達到635.1元,增長78.5%。
關注民生,促進和諧。安次區正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凝聚起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力量,為實現富民強區、打造和諧安次而努力奮斗。回眸2005年,展望2006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安次這只已經展翅的鳳凰,一定會扶搖直上,向著更廣闊的天際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