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區依托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積極謀劃和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品牌優勢,樹立精品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挖掘特色資源,賦產業以文化內涵
安次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存留的遺址有154處,其中有古遺址3處、古寺廟64處、古建筑(亭、臺、樓、閣、塔、壇)48處等。出土的文物證明,在商周時代就有人類在該區繁衍生息,屬北福地文化。該區按照“弘揚民族文化、文化與產業互促共興”的發展思路,謀劃包裝了集自然遺產、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文化產業項目,通過政府投資、招商引資、利用民間資本等途徑籌措資金,以古縣漢代城堡、唐代隆福寺長明燈樓、石梁城、東張務龍河濕地、蘆村北野煙林、北史務鄉農家小院為依托,以呂端、韓延徽、廊坊義和團大捷為品牌,以綠色種植采摘、龍河垂釣、風箏、柳編為特色,打造了安次特色文化和旅游精品。
打造品牌優勢,增添文化產業動力
堅持產業“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有機結合,發揮優勢,大力發展碼頭印刷、調河頭第什里風箏、仇莊鄉柳編、干花制作、制香、葛漁城鎮仿古玉雕、打擊樂器等特色產業,形成了文化產業與一、二、三產業互融互通。落垡鎮手工皮球注冊品牌多達20個,其中“國奧”被評為“中國十佳品牌”,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東歐等國,該鎮被河北省特色產業組委會命名為“足球之鄉”。第什里村已發展成集設計、制作、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風箏基地,實行制架、印刷、裱糊、組裝、包裝一條龍生產,現有10多個類別、200多個品種,樹立了“廊坊風箏”品牌,該村的風箏年產量僅次于濰坊,居全國第二位。碼頭印裝業有企業350家,總產值約4億元,年利潤2億元,行業規模占全市第一位,業務范圍覆蓋全國各地,素有“印刷之鄉”的美譽。
打造文藝精品,提升文化產業活力
每逢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安次區在社區廣場、街心公園、農村文化大院、村民中心等場地,組織“紅歌大家唱”、“放歌唱發展”等群眾活動,聘請文藝愛好者作為文化輔導員,對轄區內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業務指導,開辦秧歌、舞蹈、健身操等培訓班。發展培育了葛漁城重閣會、東沽港中幡圣會、黃漕飛云叉會、南關少林武術會、東儲雙龍會、西安莊登云圣會、東張務舞獅等一批民間曲藝。其中,南響口梵唄音樂會、軍盧村音樂會、東張務義和團音樂會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屯村音樂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加強文化基建,改善文化產業生態
開展普及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重點建設區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影劇院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文化中心。截至目前,該區共建鄉鎮文化中心8個;村文化大院12個;新農村書屋26個;居民健身工程9個,場地面積2100平方米;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5個,場地面積19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