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獲取用戶圖片,回應稱是技術問題京東金融被疑“竊取”隱私,技術失誤還是有意為之?
近日,京東金融APP被指會自動獲取用戶的敏感圖片并上傳,此舉引發消費者對其“竊取”個人隱私的擔憂。此后,京東金融兩度回應,稱屬技術失誤,京東金融APP堅決沒有對用戶照片和截屏進行私自上傳,不會侵犯用戶隱私。
對此,有關專家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京東金融此舉是否侵犯用戶隱私存在爭議,但也給各大電商、金融科技公司和移動互聯網APP平臺敲響了警鐘。
兩條視頻引發用戶擔憂
2月16日,微博網友“阿木”發布了兩條短視頻,顯示京東金融APP會自動獲取用戶圖片并上傳。第一條視頻顯示,他打開京東金融APP讓其在后臺運行,再打開招商銀行APP并截屏,回到京東金融APP后發現,剛才的截屏出現在了京東金融APP緩存里;第二個視頻則顯示,他打開京東金融APP后,再打開一款美顏相機拍照,回到京東金融APP后,發現剛才拍攝的照片也出現在了京東金融APP緩存里。
2月16日下午,京東金融首次對上述事件進行了回應,稱上述圖片緩存現象其實是其在2018年12月發布的版本中的一個便利小功能,如果用戶打開京東金融APP后進行截屏,京東金融會認為用戶有可能想投訴或建議。
“為了方便用戶和客服溝通,我們在用戶界面的左上角展示圖片提示,用戶可進一步選擇是否聯系客服并發送圖片。”京東金融方面解釋說。
對京東金融做出的上述回應,“阿木”認為并無說服力,他表示:“我的第二條視頻還證明了京東金融APP會‘竊取’美顏相機的照片。這個和‘截圖反饋’功能毫無關系,又怎么解釋呢?”
2月17日,京東金融方面再次回應稱,安全技術團隊對所有版本的京東金融APP進行排查后,發現安卓系統上的APP5.0.5以后的版本存在該問題,并已定位問題且下線修復。
京東金融還表示,APP在該項功能開發上存在技術問題,具體為用戶將京東金融APP切換到后臺后,該功能繼續運行,繼續接收新增圖片通知(包括截屏和照片等)并在手機本地緩存,而原功能設計需求是切換后自動停止該功能,屬于需求錯誤開發。
是否違法尚無定論
那么,京東金融APP自動獲取用戶敏感圖片是否違法?對此,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認為,京東金融自動獲取圖片的行為涉嫌侵犯用戶個人隱私,但是否泄露用戶隱私需要結合其獲取后有無將該部分圖片進行上傳等因素來綜合判斷。
李旻認為,根據國家網信辦發布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APP提供者應當依法保障用戶在安裝或使用過程中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未向用戶明示并經用戶同意,不得開啟收集地理位置、讀取通訊錄、使用攝像頭、啟用錄音等功能,不得開啟與服務無關的功能,不得捆綁安裝無關應用程序。京東金融是在后臺運行狀態下緩存用戶的隱私圖片,并獲取用戶在其他應用內產生、與其自身服務無關的截圖,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很難發現。
京東金融方面表示,沒有對用戶照片和截屏進行私自上傳。但也有網友質疑京東金融自說自話,沒有說服力。
“與此前很多電商和APP應用平臺涉及用戶信息收集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通病類似,京東金融用戶圖片截屏緩存事件在短時間內迅速引發業內關注。但目前來講,到底是技術失誤還是程序員有意為之,以及是否侵權《電子商務法》仍沒有定論。”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說。
不過,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律師認為,“如果真的要通過這種方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應該也不會把用戶的截圖放在京東金融APP的文件目錄里,這容易留下明顯的證據;用戶的截圖被放置于京東金融APP的文件目錄里,這個可能只是代表存儲于用戶手機本地,只有上傳到服務器才會涉及非法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發展不能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
“此事發生在京東金融這種大公司身上,也給各大電商、金融科技公司和移動互聯網APP平臺敲響了警鐘。”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蒙慧欣對記者說。
在蒙慧欣看來,APP平臺從技術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是獲取消費者信任的基礎,也是平臺合規發展的根本。平臺絕不能以犧牲用戶的隱私作為發展的代價,這樣不僅是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也損害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注意到,APP過度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已經引發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
“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問題十分普遍,這些問題僅憑企業是無法解決的。因為企業是獲益方,如果讓其認真履行法律義務,自覺保護公民個人數據,實行起來有些困難。此次專項行動調用了多部門的力量,顯示了政府從各種層面、各個端口解決問題的決心。對于這個老大難問題的解決,會有很大幫助。”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說。(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召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