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威爾電源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威爾”)定于8月27日進行首發網上路演,不日將在二級市場上掛牌上市。
成立于2011年的科威爾是一家專注于測試電源行業的綜合設備供應商,為客戶提供測試電源和基于測試電源的測試系統解決方案。
其成立之初便瞅準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燃料電池等行業的迅猛發展對大功率測試電源的旺盛需求時機,明智地選擇從大功率測試電源入手,短短8年時間便已成為營收過億的業內贏家。報告期內分別實現營業收人0.99億、1.40億和1.69億元,2019年其主要產品大功率測試電源和測試系統營收占比達93.3%,是公司的兩大核心產品。
科威爾在業務發展迅猛的同時,留下應收賬款高企的嚴重后遺癥。報告期內,公司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0.41億元、0.75億元和0.94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1.50%、53.67%和55.29%,其中2019年應收賬款余額占同期凈利潤的152%,近3年凈現比(經營凈現金流/凈利潤)平均為51.71%,利潤僅是“紙上富貴”。
此外,公司2017年與5家關聯方關聯交易額高達0.5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50.69%,但工商信息顯示,上述關聯公司大部分社保繳納人數為0人,且均在2019年末尋求上市前集中注銷,巨額銷售收入背景真實性存疑。
公司此次上市欲擬集的2.76億元中計劃將0.4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但連續3年累計向股東突擊分紅0.2億元,且賬面躺著0.3億元銀行理財產品,似乎并不缺乏流動資金。此外,作為一家設備制造企業,科威爾巨額存貨從不計提跌價準備的行為令人費解。
對下游議價能力弱,利潤僅是“紙上富貴”
測試電源和測試系統是工業領域的基礎測試設備,基本功能為可精確輸出不同電壓、電流,用于不同用電產品在各種電壓、電流下的性能測試,幾乎所有用電產品和產品中的部件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使用測試設備。
業內通常將單機功率35KW以下的設備稱為小功率測試電源,單機功率40KW以上的設備稱為大功率測試電源。目前科威爾的產品主要集中于大功率測試電源及測試設備,營收占比達93.3%。其應用場景是新能源發電、電動汽車、燃料電池及功率器件等,下游終端客戶為陽光電源、特變電工、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等大型企業集團,而這些商家擁有更強的議價權。
以2019年為例,科威爾的營業收入1.69億元,實現凈利潤0.62億元,而同期應收賬款余額高達0.94億元,占流動資產的36.20%,是同期凈利潤的152.01%。此外,公司現金流狀況較差,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0.4億、0.39億、0.62億元,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13億、0.17億、0.49億,凈現比分別為32.5%、43.59%、79.03%,近3年凈現比均值為51.71%,由此可見公司利潤僅是“紙上富貴”。
資料來源:招股書
此外,受下游電動汽車行業遇冷及新冠疫情沖擊,科威爾2020年1季度經營形勢嚴峻。公司在招股書中披露,1-4月新增訂單金額3429.64萬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2.23%。2季度營業收入大幅下降41.71%,凈利潤降幅達100.02%,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降幅更是達到驚人的715.45%。公司順利上市后能否完成本年承諾業績目標尚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聯公司銷售額接近五成,銷售背景真實性成謎
招股書披露,科威爾2017年向前五大客戶銷售0.56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比重57.17%。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大客戶中有5家公司為科威爾關聯公司(其中兩家公司為同一控制人),關聯交易額高達0.5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50.69%,但工商信息顯示,上述關聯公司除陜西科威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數據無法獲知外,有3家關聯方社保繳納人數為0人,其采購及銷售能力令人懷疑,這就使得科威爾對關聯方的銷售真實性成了一團疑云。
科威爾在招股書中稱,北京中盛利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盛利合”)等經銷商的實際控制人均具有多年的測試電源行業市場產品經營和客戶資源積累,但一封判決書暴露了這些經銷商的實質。
據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判決書(2014年豐民初字第11915號)顯示,中盛利合曾與珠海瓦特電力設備有限公司銷售代表劉洋針對交流可編程電源和防孤島檢測試驗負載等產品共同開發銷售市場簽訂《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公司項目訂單所得盈利雙方五五分成”。合作期間,劉洋先后為中盛利合拿下5份銷售合同,合同金額總計242.30萬元。但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數據顯示,中盛利合、北京寰宇2017年社保繳納人數為0。作為占當年科威爾營業收入21.14%的第一大客戶及最主要經銷商,北京利合不得不給予銷售代表以盈利五五分成的高額提成令其幫忙尋求買家,其是否有銷售能力令人懷疑。
而且,既然中盛利合與北京寰宇并未招募員工,那么2088.02萬元的巨額采購工作又是誰來完成的呢?科威爾又為何與一個沒有經營實體和銷售能力的經銷商簽訂巨額銷售合同?再加上中盛利合與北京寰宇實控人邰坤自2016年起就一直在科威爾擔任高管的履歷來看,科威爾是否有通過與中盛利合的關聯交易虛增營業收入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2019年尋求上市前,上述5家關聯企業全部集中注銷,其與科威爾交易背景真實性便無從查證。對此,上市委也在審核意見中表示高度關注,要求科威爾說明與關聯方以經銷模式合作的原因及合理性,關聯經銷商是否具備滿足技術型銷售的資質、能力。同時要求保薦機構說明科威爾是否存在向關聯方輸送利益,或關聯方為公司代墊成本費用等情形,并要求請保薦人發表明確意見。
不差錢卻又募資補充流動資金,從未計提過存貨跌價準備
招股書顯示,科威爾此次上市欲募集2.76億元用于高精度小功率測試電源及燃料電池、功率半導體測試裝備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等,特別注意的是其欲將其中4000萬元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做法卻令人疑惑。報告期內,科威爾無長期借款,短期借款僅為980萬元,而且報告期內曾大額分紅及購買理財產品。
數據來源:招股書
2017-2019年,公司累計向股東派發現金紅利2060.53萬元,由于公司實控人傅仕濤持股比例45.26%,可以說公司分紅的錢大部分進了實控人的“口袋”。另外,科威爾年末交易性金融資產賬面價值3009.95萬元,主要為銀行理財產品,兩項合計5070.48萬元,公司似乎并不差錢。那么,科威爾為何又要將4000萬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為何不把此前分紅及閑置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作為一家設備制造企業,科威爾巨額存貨從不計提跌價準備的行為令人費解。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存貨余額分別為0.18億元、0.27億元、0.47億元,分別占同期總資產的18.75%、13.43%、16.15%,報告期內存貨增幅分別為47.84%及72.49%,而營業收入增幅分別為41.72%、21.04%,可見存貨增幅明顯高于營業收入增幅,這意味著公司存貨出現積壓現象,但科威爾對此并不承認,報告期內從未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并解釋稱,報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貨經減值測試,未發現減值損失,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結合行業特征和生產特點來說,這種說法未免太過牽強。通過對比競爭對手、上市公司福建星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云股份”)2019年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可以發現,該說法站不住腳。報告期內,星云股份共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287.69萬元,占其存貨余額的6.93%。為何同為電池檢測行業,存貨構成又極為相近,星云股份需要計提大量存貨跌價準備而科威爾卻能完美的規避?(來源:企業觀察網 作者:陳小米)
關鍵詞: 科威爾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