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三河市東部礦山治理區,風景如詩如畫。無際花海,風光綺麗;青山綿延,樹木繁茂。削山填坑,覆土植綠,這是在22平方公里礦山上奏響的綠色交響曲。
近日,記者走進福成集團靈山生態修復治理區,看到過去的礦坑溝壑如今變成了大美梯田,昔日的廢棄礦山變成了座座青山。千年靈山又初露芳容,一張張生態藍圖正生動訴說著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三河擔當。
三河市前山村村民于士成說:“之前這里的環境破壞太嚴重了,桃樹上全是塵灰,洗都洗不掉,影響了桃的質量,批發商也不來收了,我們桃農的收入急劇下降。”
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有效治理礦山頑疾,修復生態,從2016年至今,三河市投入80億元,分期啟動22平方公里的東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蹚出一條消災除險、生態復綠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讓廢棄礦山再披綠裝,有效推動當地經濟轉型,打造綠色創新區。
該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指揮部負責人邵振介紹,按照不征地、不租地、不補償、不改變經營權和所有權的治理方式,三河市全力推進礦山治理工作。同時,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思路,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礦山治理工作當中來。
從2010年開始,福成集團全力投身廢棄礦山整治、生態環境恢復攻堅戰。他們定規劃,聘請國內外規劃勘察設計公司,對廢棄礦山進行勘測設計,制定“削高填低、山體修復、覆土植綠”治理方案;買設備,先后采購大型挖掘機、礦山車、強夯機等機械設備400臺(套);建隊伍,1000余人的施工團隊全力以赴……短短幾年,光禿禿的靈山再披綠裝。
針對廢棄礦山少土多石缺水的特點,福成集團發明了集固土、積水、保墑、成活率高于一體的“福成造林法”,通過整形填挖、精心選種、營養輸送、鋼管固定等措施,包括花冠木、爬藤植物等在內的4萬余棵樹木成活率達到99%以上,創造了“廢棄礦山礦坑上種樹”的生態奇跡。
礦山復綠,當地百姓成了受益人。在靈山腳下的村民看來,家門口這片曾經坑坑洼洼的采石礦區成了一片好地方。于士成說:“礦山治理以后,天更藍了,樹更綠了,我們果農的收入也明顯提高。每斤桃子的收購價格能達到兩三塊錢。”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在著手對東部礦區開展生態修復治理時,該市對礦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也已進行了謀篇布局,全力做到礦山治理與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土地復墾等相結合,努力把東部礦山建成生態、生產、生活相協調的“綠色創新發展區”。
路通則百通。今年即將動工的密涿高速公路三河與平谷交界段,規劃穿過靈山生態修復治理區。福成集團抓住機遇,與三河市人民政府和省高速公路廊坊北三縣管理處簽訂了項目建設計劃。該路段起點為三河市東北部與平谷交界處,終點為密涿高速公路白莊子樞紐互通,全長約5.68公里。這條公路的建成將進一步推動京津冀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對修復治理后的礦山發展也有積極帶動作用。
業興則民富。結合礦山治理,福成集團正在規劃建設三河國際綠色康養中心項目,包括國際康養城與國際生態主題森林公園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帶動包括旅游、金融、醫療等多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展,也將為當地百姓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不僅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更有助于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記者祝雪娟 通訊員郭磊 王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