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靈山、秀水、長城、栗鄉’良好資源,鋪展‘詩意山水、畫境栗鄉’美麗畫卷,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遷西縣第十四次黨代會上,面對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面對資源依賴型發展方式的沉疴積弊,遷西縣委書記蔡宗健所作的報告表明了遷西確立新發展目標的鏗鏘決心。
治水
一泓清水潤山城
“以前這里塵土漫天,河水渾濁,我們都稱它‘臭水河’,現在成了休閑公園,以前想都不敢想!”金秋時節,來到遷西縣長河帶狀公園,附近葦子峪村的村民劉金忠高興地說。長河的華麗變身只是該縣改善水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河長上崗,扛起一份責任。該縣確定縣、鄉(鎮)、村三級河長453名,實行網格化管理,讓所有河流實現專人專管,嚴格落實河長制公示牌等制度,及時研究解決河道管理各類問題。今年8月份,遷西縣在全市首創“河長+檢察長”工作聯絡室,破解了僅憑行政手段難以解決的河庫管理難題。
水利工程,讓水“活”起來。該縣大力實施治水清水潤城項目,主要包括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水源涵養及供水工程、“鄉村振興”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長河和灤河生態景觀提升工程。目前,河道清淤疏浚、岸坡防護、3座污水處理廠及污水收集管網等10個子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同時,該縣定期開展重點河流沿岸入河排污口巡查工作,確保考核斷面水質達標。
治山
千峰疊翠盡披綠
“剛進遷西縣界,滿眼皆是綠,我和家人每年都會到遷西旅游。”來自天津的游客趙冠華心情愉悅地說。
20世紀80年代末,智慧的遷西人首創了“圍山轉”整地造林樣板模式,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森林覆蓋率已高達63.5%。今年以來,遷西縣全面實施以城區、鎮區、園區、景區、庫區、礦區和道路“六區一路”為主體的造林綠化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7.08萬畝人工造林任務;持續開展“天網護綠專項行動”,有力保護好全縣58.34萬畝公益林。同時,堅持造林土地規模化,積極打造“連片成網”的造林地塊,實現縣域綠化效果整體提升。
此外,該縣出臺了《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實施方案》,嚴格落實林長制度。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林長職責,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
富民
山歡水笑幸福路
“今年的板栗收成特別好,每個栗農心里都樂開了花兒,板栗可是我們遷西人名副其實的‘金蛋蛋’。”在三屯營鎮永信板栗專業合作社收購點,理事長侯玉國介紹今年的板栗效益。目前,全縣已栽植板栗樹5000萬株、總面積75萬畝,常年產量8萬噸,鮮栗銷售額達9.17億元。
在追逐“栗”益的同時,遷西縣以建設高質量的“京津冀后花園、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目標,持續推進文旅產業發展。
建成“一中心三平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形成了覆蓋遷西旅游行業的基礎網絡,系河北首家“智慧遷西+智慧旅游”大數據系統,提升了遷西旅游智慧化服務水平。與此同時,持續推進“農業+旅游”“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生態休閑、漫游露營、鄉居度假、文化體驗、運動康養、工業旅游”為主題的六大產品體系。
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游客396.2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66億元。全縣從事旅游業的農戶達1.6萬多個,帶動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
綠水青山富民路,栗鄉處處盡歡顏。遷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爭創一流,走在前列,在建設高質量“京津冀后花園、生態文明示范區”的大道上闊步前行!(通訊員贠開芳 梁中凱 記者馮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