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博物館中關于運河文化的展品吸引嘉賓駐足觀看。崔上 立偉 周洋 攝
滄州市積極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大力構建“運河+文化+旅游”新模式,延伸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鏈條,講好新時代“運河故事”,真正提升滄州形象、展示獅城文明、彰顯人文自信
滄州因運河而生,又因運河而興。10月9日,2021年滄州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開幕式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隨后,與會領導與嘉賓乘車分赴大運河流經地泊頭市、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青縣、滄縣、新華區和運河區進行觀摩,感受滄州深厚的運河文化和旖旎的自然風光。
走進南皮,處處可以感受到“千年古縣”的文化魅力。來到南皮縣文化展覽中心,南皮縣歷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王蒙館、張之洞紀念館和“渤海糧倉從南皮走來”五個展館,通過館藏文物和情景再現等方式,充分展現了南皮近3000年的歷史文化,令人深受觸動。
移步泊頭市十里香大運河文博園,一座古色古香的酒樽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十里香文博大廈,文博園項目還包括濱水景觀公園、葫蘆水系、游樂場、休閑廣場等。我們以大運河為載體,以酒文化為主線,通過建筑的復古、酒肆的開發、民俗文化的植入,再現古法釀造工藝,重現和弘揚大運河酒文明。”泊頭市十里香股份有限公司講解員李梅說。
而參觀東光縣連鎮鎮謝家壩博物館,則會讓你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智慧,以及我國水利文化的奇跡。“灰土和糯米雖然質地柔軟,但經過勞動人民的層層夯筑,卻凝結成最堅固的堤壩,守護運河兩岸長達百年的時光。”東光縣連鎮鎮黨委書記王建說。
“御碑苑處于京杭大運河與捷地減河的‘二龍’交匯之處,是調節豐水期大運河水量的龍頭水利樞紐。”在講解員穆君的介紹下,與會領導和嘉賓步入滄縣捷地御碑苑景區。
御碑苑景區因乾隆御碑而得名,占地面積2.84公頃。景區打造了通波園、巡禮園、通波千里、九重德風等“九園十八景”,這里碑廊相錯、文史相融,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體驗大運河文化的絕美去處。
漫步于滄州市運河區南陳屯鄉西磚河村的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產業園,不僅能體味到大運河文化的傳承,更能感受到現代農業的科技力量。今年5月1日,首屆“滄州杯”大運河馬術公開賽在這里成功舉辦,馬術將成為獅城滄州又一張閃亮世界的名片。
“七色異果八十郡,一桌餐遍三五國”。與會領導和嘉賓來到位于美麗大運河畔的青縣大司馬蔬菜小鎮,品嘗四季蔬果,感受生態樂趣。
據介紹,小鎮以籌辦2021年滄州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緊緊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景區進行整體改造提升。“萌馬樂園里有精彩的馬術表演,博學湖里可以戲水游玩,菜博園中能看到各種蔬菜的創意景觀,帶著孩子來玩感覺很有收獲。”市民王萍說。
目前,滄州市積極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理念,全面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加快推進以中國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為標志的重點工程建設,打造運河精神和運河文化的集中承載地;大力構建“運河+文化+旅游”新模式,延伸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鏈條”,講好新時代“運河故事”;突出提升堤頂路貫通能力,全域開展水質治理,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再現“一船明月過滄州”的盛景,真正提升滄州形象、展示獅城文明、彰顯人文自信。
10月10日上午,滄州市舉行了2021年滄州市文化旅游招商項目推介暨重點投資項目簽約儀式。本次活動共有28個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206.13億元,涵蓋文化、農業、康養、新能源、智能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記者 代晴 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