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衡水市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在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前期開發建設的基礎上,全力推進體制機制的改革與科技理念的創新,探索實踐一條智慧環保的衡水之路。
衡水市生態環境局通過籌措資金、重組項目,全力推進生態環境指揮中心建設。中心實行大屏指揮作戰與人工坐席值守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在各縣(市、區)配套建設了13個分指揮中心,選聘了5500余名環境監管網格員,可實現中心與分中心之間、中心與網格員之間的實時視頻、智能指揮調度。衡水市生態環境指揮平臺已完成對局內21個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的全面整合,基本建成了覆蓋全市的環境感知物聯網,同時應用GIS地理信息技術將全市所有污染源的有關信息匯總、呈現,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
創新思路,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機構改革。該市通過整合編制,抽調相關業務人員,吸納三方公司、運維單位人員,成立了18人的生態環境指揮中心,使之成為統籌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司令部”。同時,全市13個縣(市、區)分別配套建設分中心,成為上傳下達、直接調度網格人員工作成效的“作戰室”。
依托科技創新,推進系統整合與數據融合。該市通過技術手段,全面整合局內分散獨立的業務系統,將相關環境監管數據通過GIS地理信息技術形成“生態環境保護一張圖”的線上管理模式,統籌全市的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實現對當前環境運行狀況的大數據分析。
探索工作機制創新,建立“五步閉環監管機制”。依托已開發的生態環境指揮調度平臺和“生態衡環”手機App軟件,將空氣站點指數監測、施工揚塵監測等業務流程納入市縣聯動的指揮交辦工作體系,實現從“實時監測”到“超標報警”到“數據分析”到“指揮調度”最后到“審核反饋”的線上管理工作機制。
實踐監管體系創新,打造“雙網格合一監管體系”。為進一步壓實屬地環境監管責任,該市將側重環境日常巡查工作的“鄉村環境網格人員”與側重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的“生態環境系統網格人員”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有機融合,打造了以全市5500名網格員隊伍為核心,統領全市2.4萬余名網格人員隊伍的環境監管體系。
推動監管工具創新,高標準推進市縣聯動的指揮調度能力建設。生態環境指揮中心配備了視頻通訊、無人機互聯等工具手段,確保指揮中心能夠實時與基層網格視頻互聯,利用技術手段統籌調度指揮上萬人的網格監管隊伍。
下一步,市生態環境局按照既定目標,從隊伍建設、軟硬件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科技創新應用上不斷完善推進,最終實現“按照一張藍圖,錘煉一支隊伍,打造一套機制,走出一條改革創新道路”的目標,為建設美麗衡水貢獻更大力量。(記者盧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