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檢查供暖情況。 王穎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月4日,立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光,終將隨著送暖的春風緩緩而別。
這一天,在黃河西寧熱電公司燃料卸運現場,輸煤運行班班長李杰照常在機組車間來回忙碌著。見到記者,他憨憨一笑說:“進入廠區要穿好反光工作服、戴好頭盔,保障安全。”
“嗚嗚……”隨著鳴笛聲,一列列滿載電煤的列車沿著鐵路專用線緩緩駛入翻卸廠房。
“連接、連接……”伴著機控器的指令聲,一節車廂緩緩向翻車機中心合并,“咣當”一聲,精準對接。“掛好了……”當全列車掛扣妥當后,工作人員按下按鈕,翻車機便與車廂緊緊“抱住”,經過180度的翻轉后,迅速將車皮里的煤轉進地下煤槽,頃刻間電煤傾瀉而出。
這時,李杰和同事們已在寒風中連續作業了近4個小時,在午后陽光的照耀下,臉上的防塵面罩透著濕氣,能露出皮膚的地方已是黑黝黝的。
每一趟列車卸煤需要四個小時,一天共有三趟列車,僅卸煤就要十二個小時不間斷地進行。即便工作量很大,李杰和同事們始終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堅守在崗位上。
輸煤運行班實行5班4倒,日常工作便是在卸煤和上煤線上查看設備運行工況,及時消缺。對于李杰來說,崗位上過大年已是“家常便飯”。
“已經適應這樣的節奏了,連續多個春節都是在生產現場。”今年他又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我家里總共四口人,全都在不同的地方,媽媽在老家,姐姐在蘭州,我在西寧,而爸爸在格爾木。”李杰說:“每逢過年過節,我爸都會對我說,做好本職工作,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團圓。”
轟鳴的機器聲不絕于耳,李杰向記者揮了揮手,拿起手電筒,又走向了皮帶轉運線……
2021年入冬以來,各地煤炭需求增加,供應吃緊,出現電煤短缺火電找“米”下鍋的現象,加之我省冬季氣溫偏低,會發生煤炭冷凍現象,易造成列車壓車延時問題。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為確保春節期間供暖持續安全穩定,西寧熱電公司一直堅持“不計成本”“噸煤必爭”,不斷提升燃煤庫存。在保障機組生產用煤的同時,確保每日到達的電煤專列從2列增加至3列,到煤量由6000噸增加到9000噸。為了保障鐵路車皮翻卸作業的高效進行,還成立了一支裝備齊全、訓練有素的清凍工作隊伍,及時清除列車殘留凍煤。
在黃河公司所屬西寧熱電、西寧火電、大通火電三家火電廠里,還有許許多多像李杰一樣的“煤炭郎”,在春節期間堅守在一線崗位上,承擔著西寧市海湖新區、多巴新區37個小區、6萬余戶居民與商業用戶,927萬平方米集中供暖任務。
他們有的跑在設備維護的第一線,當別人一家團聚時,他們冒著嚴寒用自己的雙手消除設備運行問題,給千家萬戶送去溫暖;他們有大部分職工都是天越冷越要往外跑,手機24小時開機,不管過年過節、白天黑夜。
“老婆,我不能陪在你身邊迎接除夕的煙花了。”“孩子,今年給你的壓歲錢媽媽一直裝在工作服的口袋里呢。”“爸、媽,你們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我一切都好。”俗話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誰的心里不牽掛家?然而,就是有這樣一群沒有回家過年的人,用堅守與奉獻,為更多家庭的團圓默默守護付出著……
趙玉俠是西寧熱電公司的一名檢修工人,從除夕開始已經上了三個大夜班,她告訴記者,工作八年來,只回過一次山東老家過年,談起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趙玉俠不禁眼含淚水,停頓了片刻,她露著微笑對記者說:“我們堅守崗位,就是為了守護好更多家庭的老人和孩子,讓溫暖時刻圍繞著他們,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是啊,當人們在溫暖的家中歡聚一堂時,每一度溫暖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為大家的生活保障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城西區某小區換熱站里,供熱運行人員王事成、劉榮范輪值檢查每家每戶的溫度是否穩定;海湖新區集中供暖服務熱線中心,接線員苗倩倩每天從早晨工作到傍晚,及時處理用戶上報故障;在供暖溫控室,李樂秦在集中檢測屏幕上時刻關注著各片區鍋爐供暖情況……
華燈初上夜未央,萬家燈火尋家鄉,記者望著火電人忙碌工作的背影,不禁感嘆,無論他們在哪里,心中的“大家”亦是家鄉。
關鍵詞: 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