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還沒放下飯碗,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劉家莊村村民劉有錄的心已經飛到了村里的文化廣場。
今兒是正月初十,村上請來的燈影隊下午就在搭戲臺了。56歲的劉有錄是個不折不扣的皮影戲愛好者。打從記事起,每年過年,村上都會請燈影隊唱幾出戲。前兩年受疫情影響,未能如期舉辦。今年一把時間定下來,老劉就掰著手指盼了起來。
晚上七點,劉有錄老兩口帶著小孫子趕到廣場。雖然天氣寒冷,可戲臺周圍早已是人頭攢動。
夜幕降臨,好戲即將開場。
小小的戲臺搭在廣場的東北角,幕布背后,幾個演員正在整理道具、調試樂器,做著演出前最后的準備。
“中午一點就到村里了,忙活到現在。”大通縣東峽克麻燈影隊是個民間社團,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影二代”,負責人李彩亭對劉家莊再熟悉不過了。從1984年登臺演出,除前兩年之外,每年他都得來唱一回。“正月演出,臘月這些村里的人就來邀請我們了。初五開始,一天都沒歇著。”
對于皮影戲這種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來說,表演起來有諸多講究。臨近晚上八點,燈光亮起,樂聲鏗鏘,演出正式開始。按照傳統,李彩亭幾個人先演了一出《天官賜福》,表達對生活美好的祝福。
一開嗓,老戲迷王殿元就來了精神。
“從小就看,一晃幾十年了。過年要沒有這皮影戲,總覺得少了點年味。這回請他們來,唱三天兩晚五本戲。”
劉莊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業村。最近幾年,除了種地,外出打工的村民越來越多,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村子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民俗也在悄然發生著轉變,但有個傳統卻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延續了下來,那就是聽皮影戲。特別是過年期間,皮影戲已經成為村民離不開的一道文化大餐。
當然,對于像大通縣東峽克麻燈影隊這樣的團隊來說,幾十年發展下來,除了觀眾的期待,也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2017年,我們被評為西寧市民間文藝團隊一星社團,獲得了6000元的扶持資金。2019年,作為特殊團隊,獲得了6000元的扶持資金。這不,在年前舉辦的第五屆評星定級評比中,又被評定為二星社團,一次性發放了8000元的扶持資金。這筆錢可以用來添置演出服裝、樂器等。”
臺上唱得酣暢淋漓,臺下看得興致盎然。唱完傳統劇目《香山寺還愿》后,李彩亭表演了自己最近的原創作品《美美美》。
鄉村旅游勢頭美,農家院里飯菜美,游客臉上微笑美,交通發達行路美,庭院齊整綠化美,雅居環境坐著美,……
接地氣的唱詞寫的正是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美”,自然能引起更多觀眾的共鳴。“三個兒子在外面工作,一年都能掙個八九萬。”
“家里蓋了新房買了車,日子確實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村民姚得芳和曹占清邊聽邊聊,激動處,倆人使勁兒鼓掌。
夜已深,演出落下帷幕。伴著漫天星光,村民三三兩兩朝家里走去。
“明天中午再來!”
“對,好戲還在后頭!”
人群中有人吆喝道,說的是臺上的故事,也是自己今后的日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