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我省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林麝和馬麝的主要分布區之一。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張同作研究員團隊攻克馬麝、林麝人工飼養方面遇到的技術難題,為這兩種物種的種群資源保護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林麝和馬麝屬全球瀕危物種。為減少野外麝科動物被捕殺,可持續利用天然麝香資源,進而促進野生麝有效保護和種群恢復,我國相繼開展了林麝、馬麝等麝科動物的人工飼養和繁殖研究。隨著養殖技術日益成熟,養殖數量逐年上升,研究人員發現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腸道疾病,成為麝科動物人工養殖規模擴大的重要制約因素。
張同作介紹,為深入研究季節變化對麝科動物腸道微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影響,針對在不同季節采集到的352份圈養林麝和馬麝糞便樣品,利用16SrRNA基因測序,結合生物信息學技術,比較分析季節變化對圈養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組成、多樣性和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季節變化影響圈養林麝和馬麝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冷季時期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α多樣性高于暖季。
研究分析表明,林麝和馬麝腸道菌群的優勢菌屬和主要代謝功能也存在顯著的季節差異,林麝腸道菌群的主要代謝功能在冷季較高,而馬麝代謝功能則表現相反。同時,圈養林麝和馬麝腸道微生物組成、多樣性和功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這有利于物種適應環境并有效促進食物的消化代謝。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重點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青海省重點研發與轉化計劃、中科院-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國家公園聯合研究專項的支持,研究結果在人工圈養麝科動物營養及代謝水平和健康狀況評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關鍵詞: 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