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繡創作現場。
皮繡作品《可可西里》。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太漂亮了,簡直活靈活現!”2月15日,在湟源縣丹噶爾古城皮繡坊的展廳內,幾位游客駐足在一幅皮繡作品前嘖嘖稱贊。這幅名為《華章》的作品中,幾位身著華服的青年男女在空曠的草原上揮舞著衣袖,載歌載舞。彩色繡線繡出的華服,立體有形,散發著富有質感的光澤。整幅作品用高超的技藝,流暢的線條,展現了民族團結的盛世華章。
“《華章》耗時一年零八個月,結合運用墊繡、打籽繡、平繡、亂針繡、散套針等十幾種針法,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提高了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等,藝術特色鮮明、質感強烈。”繡坊內,省級民間工藝師祁琴芳和繡娘們正在認真地制作皮繡,大家穿針引線、絲線在繡娘手中嫻熟地上下翻飛,老虎、藏羚羊、牦牛、人物等一個個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據考證,皮毛工藝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古羌時代,經過了數千年的傳承發展。而湟源皮繡正是在深厚的河湟文化積淀中汲取營養,在傳承民間皮毛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手工藝品。湟源皮繡取材于各種特制的皮張,用毛線、皮繩、馬尾、馬鬃等絲、絨、棉多種顏色的繡線,用盤、攢、堆、辮、繡等針法制作而成,具有精湛的技藝、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青藏高原的藝術一絕。
皮繡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制作工藝,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傳承和保護。省級民間工藝師、西寧市級非遺傳承人馮海萍,已從事皮繡工作16年。作為皮繡的第一批研發人員,馮海萍和其他3位合伙人于2017年創辦了皮繡公司,通過建立就業培訓基地、刺繡旅游中心、刺繡產業孵化中心和重要的制繡品集散地,研制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旅游產品、文創產品等,將皮繡傳承、延續和發揚光大。
“湟源皮繡工藝從簡到繁、從粗到精,其間經歷了無數的挫折,皮繡產品研發之初困難重重,沒有資料和技術可以參考,采用的皮子彈性大易變形。”馮海萍說,皮繡最大的難度就是在皮子上制作時針腳太密皮子容易破裂,針腳疏了圖案又銜接不上,所以皮繡的要求非常高。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研發人員大膽鉆研、創新,在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因此形成了盤、攢、繡等獨特的皮繡制作工藝。
為提高湟源皮繡品牌的知名度,湟源皮繡加工企業依托各類大賽、大型非遺展示等活動,獲得各種獎項,產品遠銷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家。2008年,皮繡作品《高原精靈·藏羚羊》作為藝術珍品被北京奧組委珍藏。
如今,通過湟源繡娘們的巧手,皮繡產業逐漸煥發生機,已成為弘揚傳統文化、助力湟源鄉村振興的富民產業。
今年56歲的吳占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皮繡,零基礎的她參加了半年的手工技能培訓,現已成為技術熟練工,經她的巧手制作的大大小小的皮繡作品不計其數。“一個月下來能掙2000多元。”既能掙錢,又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皮繡不僅改變了吳占花的生活,還讓她結交了不少朋友,這樣的生活讓她感到很滿足。
近年來,湟源縣政府高度重視皮繡,在政策上和人才培訓、資源集聚等方面給予皮繡加工企業很大的扶持,馮海萍創辦的皮繡公司已先后培訓婦女1050人次,吸納從事皮繡及民間手工藝品的繡娘323人。
湟源皮繡以全省“青繡”產業發展為契機,加大創新研發力度,豐富皮繡產品,加強人才培訓,真正讓這一“指尖技藝”發展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指尖經濟”。
同時,皮繡承擔著文化發展的特殊使命,已成為宣傳湟源乃至大美青海的一張特殊的文化名片,成為湟源人民得以傳承的藝術瑰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