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聚人才于田間地頭,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的有益探索。而今,在青海省,科技特派員正把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科技理念帶給農牧民,以創新要素注入農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羊肚菌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形狀如羊肚而得名,被譽為“菌中之王”,是世界最著名的四大食用菌之一。在省科技廳的組織下,一批批科技特派員走向田間地頭,扛起了產業扶貧的大旗。而讓羊肚菌產業從無到有、傳播羊肚菌種植技術的青海大學食用菌團隊負責人、青海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青海省科技特派員灑威,成為帶領鄉親以羊肚菌實現致富的“專家能人”。
灑威告訴記者,青海是野生羊肚菌的分布區之一,氣候冷涼,非常適宜種植羊肚菌,且種植效益高,脫貧致富短平快,種植方法簡單易學。發展以羊肚菌為代表的高附加值食用菌項目,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發展循環農業、提升青海省農業綜合效益、助力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如今,在他帶領的青海大學食用菌團隊技術指導下,一個又一個種植難題被破解,團隊以高原氣候與羊肚菌生長發育環境要素的需求適配為重點,持續開展栽培技術體系優化,成功在我省部分地區實現了設施兩季栽培。在此基礎上,為擺脫環境條件對栽培生產的限制,積極探索和開發羊肚菌工廠化立體栽培技術,現已取得實效。
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胡小朋在擔任科技特派員以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到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指導技術,幫助解決農牧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西寧市這片熱土上辛勤耕耘、奉獻科技,做本專業的行家里手。
西寧市城北區大堡子鎮陶北村地處城鄉接合部,一開始嘗試種植蔬菜的時候,胡小朋為讓黃瓜“長壽”,種植效益高。那段時間,他天天“泡”在地里,放棄周末時間舉辦田間培訓班集中指導,挨家挨戶奔走逐個“問診”,從怎么施農藥、怎么進行濕度管理等方面詳細“開方”。三個月過去了,清甜的黃色花蕊在溫室大棚綻放,水嫩的黃瓜掛滿了枝頭。
多年來,在他的指導下,引進的航椒8號、翠頂西葫蘆、津優35號黃瓜等熟性好、耐低溫、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高的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指導農牧民使用新品種、新技術等先進農業科技新成果,用一腔赤誠傳播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互助八眉豬”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特有豬種,于2009年成功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地域商標認證,其養殖經濟收入占到全縣畜牧業收入的60%,是當地農牧民創收、產業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結合省科技廳成果轉化項目、“三區”人才服務,對接互助縣八眉豬原種育繁場,梳理八眉豬群體遺傳結構,為八眉豬保種提供準確的技術指導。
當前,以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吳國芳為核心的青海省地方豬資源保護及創新利用團隊開展了本品種選育工作,組建藏香豬核心群,使群體生長及繁殖性能明顯提高,通過“科研+公司+農戶”的形式向周邊農牧民輻射推廣良種藏香豬仔豬。
吳國芳介紹,圍繞青海地方豬種質資源保護及創新利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借助青海省生豬產業科技創新平臺,積極開展科研實踐,結合青海省科技廳成果轉化項目實施目標,通過該品種選育、雜交育種、飼養管理等技術示范培訓,著眼于藏香豬、八眉豬提質增效,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帶動農戶增收,成效明顯。
2022年,省科技廳將啟動青海省首批“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讓更多的成熟、實用農牧業技術成果在一線轉化推廣,形成實效,切實打造鄉村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關鍵詞: 科技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