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記者來到海東市樂都區,只見一盞盞河湟花燈高掛在街道、公園、廣場,整個城市沉浸在濃郁的河湟文化氛圍中。我們走進了海東市河湟花燈非遺傳承人李倫業工作室,實地探訪河湟花燈的制作工藝。
在李倫業的工作室,到處掛著造型多樣、色彩鮮艷的花燈,只見殘疾人手工藝者龐彩月用右手食指粘上漿糊,來回移動三兩下,就把裁好的紅紙粘在了燈籠骨架上,技術純熟、眼疾手快。小小的一盞花燈,點亮了他們前方的道路,讓他們信心倍增。李倫業介紹:“工作室有殘疾人手工藝者32人,在這里,他們不僅獲得了工作機會,還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樹立了身殘志堅的價值觀,實現非遺與殘疾人就業的深度融合”。
手藝人全情投入,經過鐵絲拉直、彎折、模具、點焊、打磨、裝裱、繪畫等9個步驟成型的花燈在他們的手中逐步變身,他們用指尖功夫詮釋了工匠精神,給世人呈現出一個個技術精湛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作品,記錄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在展示非遺傳承絕技的同時,也展現出豐富的河湟文化底蘊。
近年來,我省科技不斷發展,對花燈的質量、樣式有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大型彩燈創作難度更大,融入的技術也很復雜。對于未來,李倫業坦言,作為非遺傳承人,未來將繼續秉承祖傳的匠心、細心,不斷收集學習更多傳統文化精粹,把更多、更好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并不斷進行升級和創新,將燈籠技藝傳承下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