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精美的青繡荷包受市民青睞。
非遺集市熱鬧開市
2月22日,2022年春節非遺展演(民歌類)暨“新春非遺大集”系列活動在西寧市城中區水井巷商業文化旅游街區啟動。青海“花兒”展演、青繡產品展銷、非遺展演等豐富的活動,為市民奉上一道道精品薈萃的“文化大餐”。
2月22日至24日,新春非遺大集活動期間,我省聚焦非遺保護發展成果,將舉辦民歌類非遺展演、非遺大集、非遺進校園成果展、青繡就業工坊產品展銷等活動,通過傳承人現場制作、互動體驗等,推動傳統節日振興,培育打造特色街區非遺品牌。
青海民間刺繡藝術歷史悠久,且各有特色。貴南藏繡、河湟刺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土族盤繡、湟源皮繡……各民族精妙的刺繡藝術,不僅承載著一代代青海人的記憶,也在一針一線間傳遞著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
上午10時,非遺集市熱鬧“開市”,從各地趕來的繡娘們將巧手制作的青繡作品擺上展位。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含苞待放的荷花、做工精致的獅子等產品立即吸引市民駐足,從花草動物到青海秀美山川,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躍然繡面之上,大家不禁嘖嘖稱贊。
青繡盡顯傳統技藝風采
青繡展位前,市民在眾多產品中挑選喜歡的款式。“平時很難買到這么好看的荷包,我挑了好幾個。”市民陳云珍拿著挑選好的荷包說。非遺集市現場展示的青繡作品不僅樣式新穎,也讓她想起了小時候家鄉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刺繡的場景。
“十一二歲低頭拿針,再抬頭已是華發蒼顏。”這是刺繡藝人們刺繡生涯的真實寫照。河湟刺繡省級非遺傳承人俞蘭6歲時在母親的指導下學習刺繡,經過幾十年的鉆研,她不僅掌握了河湟刺繡的各種技藝和繡法,還在掐絲、羽毛繡、絲帶繡、堆繡、麥稈畫等方面有所創新。
“這幅‘醉美海東’刺繡是由6幅刺繡作品組成,每幅作品都結合了海東市不同地區的文化底蘊,有柳灣彩陶、土族輪子秋、土族安召舞等元素。”現場,俞蘭向市民介紹青繡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繡娘們的巧思。
作為海東市平安區青繡就業工坊的負責人,俞蘭說:“如今的青繡不僅題材豐富,帶有青海元素的作品也從民族服飾的裝飾轉變成了具有藝術價值的旅游商品。”
熱貢藝術(堆繡)省級非遺傳承人夏吾當周跟刺繡藝人們交流著網銷訂單的經驗。夏吾當周告訴記者,現在不少非遺傳承人通過直播或短視頻推介青海非遺文化和產品,從網銷訂單主動上門到成為代表全省文化特色的伴手禮品,手工技藝類非遺產品正走向全國各地。
傳統美食讓非遺集市更“有味兒”
走進非遺集市,最誘人的莫過于青海各地的傳統美食。青海特色甜品酥合丸、湟中區慕家村酩餾酒、平安月餅、撒拉族大油餅、門源奶皮等非遺美食展位前,市民排起長隊,購買舌尖上的“老味道”。很多市民提著大包小包,滿載而歸。
在青海非遺生活館內,非遺傳承人還現場展示了湟中銀銅器與鎏金技藝、西寧絲毛掛毯、河湟剪紙等手工技藝類非遺產品的制作過程。
市民陳生輝和家人一大早就到城中區水井巷商業文化街區看展演。陳生輝說:“知道我們青海的非遺項目很豐富,但一直沒有機會全面了解。非遺集市活動很好,讓我們現場體驗到了青海非遺的精華。”
根據省文化和旅游廳統計數據,青海現有四級非遺名錄2361項,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88項,省級非遺項目238項,市(州)級非遺項目782項和縣(區)級非遺項目1253項。在各地,隨著保護和傳承力度的不斷加大,古老非遺正煥發出新活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