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威縣孫家寨村一名普通的“80后”,2010年開始照顧全村孤寡老人,建起“沒有圍墻的敬老院”。在我的影響帶動下,威縣目前已經發展了40余個“孝親敬老村”。
2016年5月,我帶著燭臺、族譜和愛心登記簿三件寶貝走進中央電視臺《我有傳家寶》欄目組,向全國觀眾分享了自己的孝道故事和家風感悟。
“長大以后要學習蠟燭,去照亮別人,而不是借助別人的光照亮自己。”爺爺留下燭臺后,不僅用語言講道理,更用實際行動影響著我。
在我小時候,爺爺是村黨支部書記,在那個自己溫飽都難以解決的年代,只要聽說誰家揭不開鍋,爺爺準會把他們接到家里吃飯。爺爺的一言一行,就像種子一樣撒在我心里。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我,我才能做到堅持十幾年給村里的老人送飯。看到老人們吃上可口的飯菜,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更是漾起陣陣暖流。
《付氏族譜》是一卷長2米、寬2.5米的畫布族譜,上面寫著付氏歷代的先祖宗親,到我這一代已是第21代。祖上教育后人要做有德行的人,“從孝百業成,家和萬事興”便是付氏的家訓。
當年,我從農村考到石家莊上學,畢業從事醫藥工作,年薪達到百萬元。后來,父親的一次生病,讓我在病榻前百感交集:在外面整天忙碌,卻忽視了父母的健康,一旦父親有個閃失,自己連個盡孝的機會都沒有。在家中照顧父親時發現,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有113人,還有80多戶是空巢家庭,這些老人的兒女不在身邊,誰來伺候、孝敬他們?
思前想后,我放棄高薪工作回到故鄉,孝敬父母、孝敬全村老人,搞起規模種植,帶領群眾致富。當初作出這個決定后,消息一傳出去,立馬在孫家寨村炸開了鍋,有人說我“神經”,有人說我出風頭,可這些都沒擋住我回家盡孝的愿望。
回村后,我給全村的孤寡老人當起“孝子”,帶領幾名義工堅持給老人送糧食和衣服。堅持一年多后,村里人完全被我的舉動所折服。早上經常看到門口有米、面之類的物品,鄉親們以這種方式默默支持我。“9月12日,付占剛,面粉一袋……”在我的愛心登記簿上,記錄著一個個愛心人士的名字,這也是鄰里鄉親給予我支持的見證。
幾戶村民聯合起來,免費提供一塊地建“孝道菜園”;聽說我想建敬老院,村里的黨員干部和幾十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免費提供土地;村民們有的捐錢、有的捐建材、有的捐器材……
對我來講,初心就是崇德向善之心、博愛敦厚之心。我會一直做下去,將尊老愛親的美德傳承下去。
(作者付宏偉,系威縣孫家寨村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