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貢憲云)3月12日,星期六。上午10時,張家口市張北縣義合美新城社區居民薛治英下了電梯,步行五分鐘左右,就來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辦理水卡充值業務。
圖為張北縣義合美新城社區居民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辦理業務。 河北日報記者貢憲云攝
去年3月,告別農村破舊的平房,薛治英從大河鎮班青村搬到了新家——距離縣城2.6公里的義合美新城小區,從村民變身為居民。
一年時間,對于社區新生活,今年70歲的薛治英已從最初的不習慣,到慢慢適應并喜歡著。“過去,壩上冬天氣溫很低,自來水容易上凍,要去井邊挑水喝。現在,不僅喝水方便,家里還有暖氣,過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冬天。”薛治英說。
薛治英已在社區物業公司找了份工作,每月工資2000元。工作之余,他還經常到社區休閑體育場地散步遛彎,鍛煉身體。
“這個社區配套建設了便民服務中心、就業服務中心,醫院、學校、便民市場等,還開通了免費通往縣城的8號公交,吃穿住行,樣樣方便。”薛治英說。
“搬遷群眾過去生活在農村,大多沒有周末休息的概念。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推出代辦服務的同時,在周六周日上午也安排人員提供便民服務。”義合美新城黨工委副書記喬雅東說。
圖為張北縣義合美新城安置點沙盤模型。 河北日報記者貢憲云攝
義合美新城是張北縣治理“空心村”的集中安置點,建設“空心村”治理安置樓72棟,安置全縣12個鄉鎮6239戶16628人。
為讓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義合美新城黨工委以社區治理創新為抓手,建立“管委會—社區居委會—網格長—網格員(樓門長)”四級網格管理體系,建立分類處理、逐層上報的問題反饋機制和定性分析、定量打分的考核考評機制,提升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截至目前,累計走訪社區居民5600人次,化解矛盾糾紛182件,辦理各類便民服務事項1560人次。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張北縣在義合美新城安置區周圍2公里以內啟動一系列幫扶產業和公益崗項目。成立忠信馬鈴薯合作社,就近吸納300多人就業;引進東西部協作西瓜種植項目和河北億農蔬菜凈加工項目,產能每年達2萬噸,安排就業崗位700多人;投資360萬元建成箱包廠,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為滿足弱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安排設立治安巡邏、清潔員、樓棟長等社區公益崗,完成499人就業。
搬遷群眾過去生活在農村,生活和衛生習慣一時難以改變。張北縣文廣新局、司法局、文聯、婦聯、工商聯等單位組建文化宣傳隊和志愿服務隊,在義合美新城開展“文化下鄉”“送法入戶”等文化宣傳活動100余次,組織開展義務理發、健康義診、清理小廣告等活動300余次,鼓勵搬遷群眾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從思想和生活習慣上主動融入社區。目前,義合美新城已成立廣場舞秧歌隊23支,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