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游船駛過潘家口“水下長城”。河北日報資料片
【閱讀提示】
提到承德,人們往往喜歡稱其為“塞外承德”或“紫塞明珠”。
為何稱承德為塞外呢?在中國古代,塞有邊界的含意,意指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線。在長城出現后,塞外就專指長城以北地區。
但其實,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今天的承德地區并非塞外,而是位于塞內。
這一變化,還要從承德地區的長城修筑史說起。
塞內承德
在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縣城南部,分布著碾子峪鎮、松嶺鎮、華尖鄉、孛羅臺鎮等幾個鄉鎮。
這些鄉鎮的村莊空地上,有許多規模不等的古栗樹園。這些栗樹園中的栗樹樹齡多在百年以上,有些樹齡甚至在500年左右。
近期,在對這些古栗樹園進行調查、統計的過程中,寬城旅游和文化廣電局副局長章立新注意到一個細節:雖然這些栗樹園的規模大小參差不齊,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幾乎都分布在明代長城腳下的沿線村莊。
自古以來,寬城就是中原通往北疆和東北邊陲的咽喉要道。作為明長城重要組成部分的薊鎮長城,在寬城境內綿延約60公里。而這些樹齡達500年的栗樹,恰好種植于明代中期。
修建于明代的長城和種植于明代的古栗樹,難道是巧合?
“我查閱明代史料發現,明嘉靖年間開始,守軍在薊鎮長城的沖要之地種植‘戍邊林’。到明隆慶、萬歷年間,為了軍事防御需要以及經濟目的,戚繼光等將領組織守邊將士、百姓除修筑磚石長城和敵臺外,還在長城沿線特別是兵馬必經的平坦開闊地上,在朝廷規定栽植的榆柳桃杏基礎上,廣泛栽植栗、桑、棗等地方經濟樹種。”章立新介紹。
據此,章立新認為,樹種豐富的“戍邊林”很可能就是磚石長城以外的另一道“綠色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戍邊林”中壽命較短的樹木如今已難覓蹤跡,而“長壽”的板栗樹則留存至今。
章立新的這一發現,得到了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專家、省長城保護協會會長孟琦的認同。
他認為,明長城作為軍事防御設施不是孤立存在的,古栗園作為明長城的軍事輔助設施,是明軍為加強縱深防御、減緩對方騎兵進攻速度、縮小騎兵優勢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板栗“戍邊林”既能御敵,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戍邊將士的軍需問題,是具有軍事、文化、經濟意義的一道“綠色長城”。
可以說,這道“綠色長城”和磚石長城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不過,承德地區最早的長城修建并非始于明代,而是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被認為是中國長城文化的起源和代表,也最被世人所熟知。但事實上,早在秦統一之前,一些國家就已經開始修建邊墻用于防御。這些邊墻是比秦長城更早的長城。經過今承德境內的燕北長城,就是戰國長城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段?!泵乡榻B。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據考證,燕長城分為南北兩道,即燕南長城和燕北長城。燕南長城在今易縣、徐水、雄縣、文安、大城一帶。燕北長城大致為東西走向,自張家口沽源向東進入承德,經過豐寧魚兒山鎮、萬勝永鄉、外溝門鄉,圍場東城子、六十棵、道壩子、龍頭山,再北上至棋盤山、五道川、新撥、三義永。
從燕北長城位置和走向可以明顯看出,此時的長城位于承德北部。直到今天,在承德豐寧和圍場等地,還留有多處燕長城遺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北面與戎狄(匈奴)的矛盾并沒有得到緩和。因此,秦始皇將原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連接起來,西起甘肅臨洮、東達遼東,完成了舉世無雙的萬里長城。
秦代萬里長城,為后世長城的位置和走向奠定了基礎。
調查顯示,秦長城承德段基本是在燕北長城基礎上修建而成,東段從內蒙古赤峰二龍庫后窩鋪梁進入承德圍場,沿燕長城舊址西行進入豐寧,西止于沽源北境,長度與燕北長城相同。
漢朝時期,在北方邊境基本延續秦長城設定的國界,尤其是漢朝幾個皇帝采取懷柔政策,通過安撫、賞賜、和親等方式,維護了邊境穩定。直到漢代,承德境內的長城走向和最早的燕北長城相比變化不大。
因此可以說,如今的承德市區,在漢代及以前,都屬于塞內地區。
“長城的修建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隨著大一統王朝秦、漢相繼建立,中原王朝強大的影響力令四方臣服,長城的作用也更加凸顯。”孟琦說。
此外,一些親近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部落更愿意來到長城腳下定居。比如秦、漢時期的鮮卑、烏桓等族,他們長期在長城邊界一帶生活、游牧,甚至還充當了漢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之間的溝通使者。
這一時期的承德,也因此成為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流的碰撞融合之地。
長城南移
承德是何時變成塞外之地的呢?
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原內部混戰不停,北方少數民族借機發展起來。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王朝。北齊擁有中原與北方大部,因西臨西魏,北有柔然、突厥和契丹,于是大修長城。
據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史》記載:天保六年(555年),發寡婦以配軍士筑長城,是歲詔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筑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桓州,九百余里。七年,發山東寡婦二千六百人配軍士,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
今天的實地調查顯示,北齊長城是一條用毛石、石灰、三合土修建的長城。其大致走向是從山西西部的汾陽北行到朔、代,東到靈丘,東北經張家口蔚縣入北京昌平、密云,過古北口進入承德,再沿燕山山脊東至渤海。
具體到承德境內,北齊長城自西向東途經今承德市區以南的灤平、承德縣、興隆、寬城、平泉等地。
和此前修建的燕北、秦、西漢長城相比,北齊長城明顯南移,橫亙在北京與承德之間。北齊放棄了燕山北部的大部分土地,把這座長城修建于燕山山脊之間,后來戚繼光在承德修建的明長城也基本沿用了北齊長城的線路。
到這時,承德才成了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
1115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建立金國。此后,金國先后吞遼滅宋,統一北方。
此時,北齊和隋朝修筑的長城已成為金國內部領土,失去了抵御外敵的作用。為了防御來自更北區域的蒙古的威脅,金國開始修建自己的長城——“界壕”。
“不同于此前的長城,是用土石筑起高高的墻體,金代‘界壕’是在墻體一側挖出深深的壕塹?!泵乡榻B。
金代“界壕”分為南北兩線,南線總長達6500公里,北線長700多公里。在“界壕”修建過程中,又衍生出許多支線,十分復雜。
承德境內的金代“界壕”,在如今豐寧、隆化、興隆、營子礦區一帶都有遺存。在營子礦區壽王墳羅圈溝村西的一個大山上,一段金代古墻石堆還能清晰地看到。
金代“界壕”雖然規模宏大,但工程質量不高,難以抵擋蒙古騎兵的南侵。自12世紀始,起源于朔漠的蒙古逐漸強盛起來,成吉思汗滅金和西夏后,以蒙古族領袖的身份入主中原。
1279年南宋滅亡,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不需要再修長城。因此,元朝統一的近百年間未見有繕治長城的記載。
明代建立后,為了防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侵,建立了內外兩道防線。外線從營州(朝陽),西經大寧(寧城)、開平(內蒙古正蘭旗),到內蒙古東勝。內線則大修長城,經燕山、軍都山,西到陰山一線,即遼東、薊、昌、真保、宣大、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一線,是為九邊十一鎮。
永樂時期,明朝北邊防務精力全部著重在九邊長城上,長城在建設方面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據統計,明長城在河北共有1300多公里,其中在承德境內總長達300余公里。具體來說,它東起寬城鏵尖鄉三道嶺附近,向西過興隆、承德縣,至灤平營盤鄉入北京密云。
寬城境內的明長城,分布于喜峰口橫城子段的有1000多米;興隆縣境內的明長城,共約180公里,為明朝中晚期修建,分布于蘑菇峪、三道河、藍旗鎮、孤山子、掛蘭峪、八卦嶺、茅山、陡子峪、六道河、上石洞、北水泉等鄉鎮和行政村;承德縣境內的明長城,位于東小白旗鄉榆樹底、亂水河兩村境內,全長約8公里;灤平縣境內的明朝長城,位于巴克什營鎮和澇洼鄉,分布在高山峻嶺之中,著名的金山嶺長城就坐落在其中,已經成為現在保存極為完好的一段長城。
據統計,承德境內的明長城,共有敵情觀測樓860余座,墩臺300余座,關隘55處。其結構復雜、堅固,堪稱自然地形與人類工程巧妙結合的典范。
一枝獨秀
對長城有了解的人,一定聽過一句話:“萬里長城,金山獨秀”。
“萬里長城”,特指明代長城,而“金山”,則指的是位于承德灤平境內,與北京密云相鄰的金山嶺長城。
“歷代長城中,明代長城規模最大、質量最高、修筑時間也最長。而承德金山嶺長城幾乎集中了明長城所有的建筑形式,堪稱長城博物館,是欣賞和研究明代長城建筑結構最理想的地段。”金山嶺長城文物管理處主任郭中興介紹。
金山嶺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進行了續建、改建。
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的金山嶺長城全長10.5公里,這段僅從長度看似乎并不突出的長城,為何能一枝獨秀呢?
“金山嶺長城的奇妙首先體現在長城與山形相互襯托?!惫信d說,“金山嶺海拔約700米,登山北觀群山似濤,東望司馬臺水庫如鏡,南眺密云水庫碧波粼粼。長城依山憑險,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間,形勢極為雄奇?!?/p>
“凡是山勢陡峭之處,城墻就修得低一些;凡是山勢比較平緩的地方,城墻就高一些。遇到天然魚背狀的山脊,就只在山脊之上橫鋪磚石。例如,在仙女樓兩邊,建在瘦驢脊上的天梯、天橋的城墻,最窄的30—40厘米,長約100米左右,就是因為這里的地勢極險峻,天然就是一道墻,上面橫向再連續壘上一塊磚就可以把長城連接起來?!惫信d進一步解釋。
金山嶺長城的獨特,還體現在其復雜精巧的建筑結構上。
史料記載,此處原有100多座敵樓,如今雖只剩67座,但仍以分布密集、建筑復雜、構筑精巧、形式多樣而著稱于世。
其城墻下寬上窄,沉穩堅固,底盤厚實。底部用三四層巨大條石奠基,上部用長方形青磚包砌,嚴絲合縫;白灰砌縫,使青磚成為整體。墻體內用土、沙、石填充,形成以巨石為基礎、高5—8米的城墻墻體。
與其他長城的實心敵樓相比,金山嶺的敵樓是空心的,便于藏兵。敵樓有磚木結構的,也有磚石結構的,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甚至還有三層的;有平頂的,也有船篷頂、四角鉆天頂和八角藻井頂。每個敵樓都不相同,可謂一樓一式,以多樣及特色取勝。
金山嶺長城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于軍事功能的完善。
金山嶺長城層層設防,防御體系十分完善,山、墻、樓有機配合,渾然一體,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登峰造極的水平,體現了戚繼光治軍、謀略、武功的重要特點:相互獨立,各自為戰,相互配合;分則小組為戰,合則圍殲敵軍,處處是武器,處處可制敵。
“敵人要想攻上金山嶺長城的指揮中樞——將軍樓,需要突破五道防線?!惫信d說。
第一道防線是烽燧,也稱烽火臺,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臺臺相連,各個烽火臺之間的距離以目力可以看清為準。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代,還在燃煙、舉火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
在東西走向的長城主線之外,從將軍樓向北伸出一段支墻,支墻可與東西長城主線形成夾擊包圍之勢,圍殲來犯之敵,這是第二道防線。如果敵人再向將軍樓指揮中心突進,將軍樓之外的山坡上還有第三道防線擋馬墻,將軍樓下的第四道防線月墻。如果敵人從關口突破進攻將軍樓或架云梯攻上長城,障墻是第五道防線。
明代長城的另一個基本構件是馬面(又稱墻臺、戰臺),高度與城墻同高,多為長方形,少數圓形,突出于墻體一側(多為外側),其主要功能是用來據守殺敵的。
當敵軍來犯時,守兵登臺迎戰,矢石銃炮居高臨下投射,使敵軍不能近臺。而當敵軍一旦逼近城墻,守兵又可以從馬面突出城墻的部位從側面攻擊來犯之敵。
“如此嚴密的防御體系,保存完整的各種構件,在整個長城沿線上都不多見?!惫信d說,“金山獨秀,不僅僅秀在時過數百年依舊壯美奇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讓后人得以窺見當年長城原貌,穿越時光領略萬里長城上古塞雄關的氣勢?!保ê颖比請笥浾?王思達)
■相關
承德一帶長城主要關口
關口,在古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承德境內延綿300多公里的明長城上,共設有50多處大小關口。下面就略述承德一帶明長城自東向西的主要關口。
喜峰口和潘家口
喜峰口和潘家口位于寬城滿族自治縣與遷西縣交界處。喜峰口在《水經注》中被稱為蘭陘,宋、遼、金時稱松亭關。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令大將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重要關隘32座,喜峰口就是其中之一。景泰三年(1452年),守軍在關門上建了一座13米高的城樓,稱鎮遠樓,樓門兩邊盡筑城墻,并與萬里長城相連。營壘相望,煙墩呼應,蔚為壯觀。如今鎮遠樓已經無存,僅存基址。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因長城抗戰而聞名中外。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潘家口水庫的修建,將喜峰口和潘家口長城淹入水下,造成了一處絕妙佳景——水下長城。
羅文峪口
羅文峪口位于興隆縣與遵化市交界處。羅文峪關口狹窄,寬度只有4米左右,易守難攻。關城緊鄰長城城墻,現存關城西墻,關城附近的長城保存較好。在關口處有長城主城墻和支墻形成的套城。這段長城除了一小段磚墻外,均為石墻,部分城墻的外側有箭孔和瞭望孔。
馬蘭峪關
馬蘭峪關位于興隆縣與遵化市交界處,修建于明洪武年間,關口狹窄,兩側地勢開闊,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在馬蘭峪關城墻處現存兩個方形石城,當地人稱為東營、西營。馬蘭峪西側,就是著名的清代皇家陵寢——清東陵。
黃崖關
黃崖關位于興隆縣與天津市薊州區交界處,東達馬蘭峪關,西接北京平谷將軍關,全長42公里,有敵樓52座,烽火臺14座,是京東軍事險要之地。關城之外建有圓狀空心敵樓,為著名的鳳凰樓。
墻子路關
墻子路關位于興隆縣六道河鎮與北京密云交界處。關城建于明洪武年間,已被毀,僅存北城門。城門高大軒敞,至今仍是過往通道。
曹家路城堡
曹家路城堡位于承德縣與北京密云交界處,南距墻子路30多里,已被毀。據《四鎮三關志》記載,曹家路堡建于明洪武年間,萬歷年間增修,周十余里,設東、南、西三門,是密云重要關口。
黑谷關
黑谷關位于承德縣與興隆、密云交界處。該關處在霧靈山西北,兩山之間狹窄的通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嘉靖年間,順天巡撫王大用在這里接待蒙古使者,而且經他提議,在這里開放了與蒙古的馬市。
漢兒嶺關
漢兒嶺關位于承德縣東小白旗鄉與灤平縣澇洼鄉交界處。該處山梁今稱旱兒梁,雖然關口很小且早廢,卻“資格”甚老,是明朝最早的長城關口之一。
司馬臺
司馬臺位于灤平縣與密云交界處。史料記載,該關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原有堅固的城堡。城墻的外側筑有垛口墻,墻上射孔密集。在地勢陡峭處筑單墻,寬約0.4米,墻體為磚石砌筑,堅固無比。
磚垛口
磚垛口位于灤平與密云交界處,金山嶺長城的西段,原稱磚垛子關,是金山嶺長城的最佳入口處。關口兩側長城上敵臺密集,形成了嚴密的防御體系。
古北口
古北口位于金山嶺長城西,密云古北口鎮與灤平縣巴克什營鎮的交界處。古北口是明代第一批修建的32個關隘之一。據史料記載,古北口關城建在山頂之上,東至東關門,西到潮河川,南控大開嶺,北依高山尖,城周2.5公里,設東、西、南三門,并設守御千戶所。
整理/河北日報記者 王思達
關鍵詞: 金山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