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口內,草長鶯飛。青龍河畔,柳綠花紅。從“一渠百庫”灌溉網到柳河山谷種植帶,昔日的孤竹故都,人勤春來早,“耕”新正當時。迎著暖陽,乘著煦風,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里的盧龍。
脫毒秧苗外嫩內剛
第一站:盧龍縣印莊鄉
在位于盧龍縣印莊鄉的中薯農業科技栽培基地,綠油油的脫毒甘薯秧苗長勢喜人,農戶們搶抓農時,為秧苗扦插擴繁,一株飽滿的成年植株可擴繁10至12倍。
河北中薯農業科技集團行政經理王威介紹:“我們與6個聯合體、4個家庭農場展開合作,覆蓋5萬多畝甘薯種植基地,帶動農戶5000多戶。現階段我們全力以赴,做好脫毒秧苗的扦插擴繁,確保春耕階段將兩億株秧苗發放到每一位種植農戶手中。”
盧龍縣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優勢造就了甘薯的黃金生長區,甘薯種植已有300多年歷史。近年來,為擺脫自繁自育生產模式和病蟲害帶來的影響,盧龍積極引入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推廣甘薯脫毒種植。
脫毒是指從甘薯植株莖尖上取下約0.3至0.4毫米的分生組織,篩查無病蟲害的健康秧苗移植苗圃,進行擴散繁育。
河北中薯農業科技集團繁育中心工作人員劉學茹說:“由于昆蟲的啃食將病毒傳染到甘薯中,導致甘薯產量低下,我們對株系進行篩選,選出未攜帶病毒的株系擴繁栽培。脫毒秧苗種植后,可以提高甘薯的產量和品質,保障廣大種植戶的利益。”
據測算,脫毒秧苗種植可增產40%。目前,全縣共有23個脫毒甘薯秧苗實驗示范點,種植規模15萬畝,種植戶平均增收1萬元。如今,盧龍縣基本形成以種苗繁育、甘薯種植、鮮薯加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甘薯產業鏈條,年產值20多億元。
無土番茄味甜量高
第二站:盧龍縣劉田各莊鎮
走進盧龍縣劉田各莊鎮番茄谷,一陣陣清香撲面而來,一個個番茄飽滿圓潤,一條條滴灌管道錯落交織,一座現代農業工廠呈現眼前。
番茄采用空間立體種植模式,使用椰糠作為無土栽培的基質,并裝有傳感器,可隨時記錄水肥、溫度、PH值等數據。根據采集到的數據,智能滴灌系統合理使用菌肥、有機肥和水溶肥,源源不斷為番茄生長提供水分和養分。
溫室內,飛舞的蜜蜂正在授粉。番茄谷負責人李君介紹:“這些蜜蜂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熊蜂,采用熊蜂授粉,能夠節省人力,改善番茄品質。基地還聯合農科院、日本博格地球等機構技術人才組成研發團隊,進行優質品種的研發培育。”
目前,番茄谷擁有設施大棚51座,每畝地種植番茄3800至4000株,品種以紅寶石、桃太郎等菜用口感型番茄為主,糖度能達到7度左右,采用無土栽培比露地種植番茄產量高5倍。
設施蔬菜單多路廣
第三站:盧龍縣潘莊鎮
在盧龍縣潘莊鎮大嶺村,瑧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在建設高標準蔬菜大棚,工人們支架、扣膜、培土,現場一片忙碌景象。
大嶺村黨支部書記王剛說:“我們村‘兩委’連夜召開‘兩委’及村民代表大會,大家都同意土地流轉,與瑧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流轉手續。”
瑧璟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11月,在大嶺村流轉土地120余畝發展設施蔬菜,計劃建設大棚100個,現在已經建成40個,4月份全部竣工。
“咱們打算種植西紅柿,西紅柿苗正在繁育,已經與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收購商簽訂了收購訂單,銷路不愁。”合作社負責人郎英杰對未來充滿信心。
近年來,盧龍縣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農民發展高附加值的設施果蔬。目前,全縣西紅柿、黃瓜、草莓、桃、葡萄等設施農業1.1萬畝,年產值近3億元。(記者 郭政 通訊員 張磊 孟佳 張超 苑溫敏 毛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