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報訊(記者馬利、崔叢叢)“今天考了2科,明天還有2科。”6月8日高考第二天,下午走出考場后,有考生開始為接下來的考試做準備。高考由2天變3天,是河北省自去年新高考落地的一個變化。而更主要的變化,是考試科目的調整,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考科目外,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其他考試科目。
學生多元個性化發展
新高考打破了傳統理科考“物化生”、文科考“史地政”的限制,除“語數英”3門必考科目外,須在物理、歷史科目中選擇1科作為首考科目,再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中選擇2科。統考科目和首考科目計原始成績,其他科目則按等級賦分后計入總成績。
今年參加高考的張西貝是唐山市第一中學學生,她考慮到自己的興趣和學科特長,選擇了物理、地理、生物三門課程。而在以前的文、理分科時代,她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選文科,要么選理科,沒有第三種可能性。
新高考改革后,6門課程學生們自由選擇搭配,共有12種組合,不再是“非文即理”的“二選一”。唐山市第一中學校長王衛國說,經過第一屆新高考學生的學習和摸底,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在選科時更加理性,基本上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學科成績等因素作出判斷。
在王衛國看來,學生選擇權的增加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一是學生發展更全面,文科思維與理科思維碰撞融合,有助于提升綜合素質;二是學生成長路徑更多元,選科組合強調個人興趣特長,志愿填報也由學校導向轉為專業導向;三是未來志向更明確,學生選定選考科目的同時也基本確定了報考專業范圍,學習動力被有效激發。
“新高考模式下,學生選擇面更寬了。但是部分學生有畏難情緒,比如刻意避開偏難的學科,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石家莊市第二十七中學校長林保華表示,物理是“通吃”學科,從去年經驗來看,高校大部分專業錄取時,要求考生高考選考物理;特別是“雙一流”高校比較“挑剔”,有的專業限定考生必須選考物理、化學。他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切忌為了分數最大化而功利性選科,故意避開難度較大的科目。
開展職業生涯教育重要性凸顯
王衛國表示,新高考對高中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為適應新的科目組合,高中階段選課走班、分層教學等新常態應運而生,改變了原來行政班“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中學階段的學業與進入高校選擇的專業,甚至與日后事業發展緊密相關,在高中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和學科專業認知的重要性凸顯。
記者采訪發現,高質量生涯教育師資短缺是中學普遍面臨的問題,在縣域高中尤為明顯。一位縣級中學負責人表示,現有師資力量只能支撐起簡單的生涯規劃和職業體驗,如學生問及某一專業的細節問題,只能臨時上網查資料現學現賣,希望高校與高中協同育人,幫助中學生將生涯規劃、專業選擇和學習動力有機統一起來,也為各個學科找到真正感興趣、愿意扎根鉆研的“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