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主辦
考古研學活動走進雄安
河北日報訊(記者龔正龍)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主辦的考古研學活動,走進雄安新區,走進南陽遺址,積極推動雄安新區文物保護,推動文物工作“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
“文物保護人人有責,文明薪火代代相傳。我們扎根雄安,就是為了尋覓這塊熱土上的文明源流,是在尋根護魂。”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說。
2017年5月28日,河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成立。五年來,河北省文物部門以服務雄安經濟建設大局、解讀雄安千年歷史文化為目標,踔厲奮進,全面推進河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層出不窮的重要考古發現,為構建雄安千年歷史文化時空框架,為雄安新區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為設立雄安新區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撐。
遺產日當天的考古研學活動以南陽遺址為重點,同時輻射沙窩墓群、午方遺址、東牛遺址、白龍遺址等考古遺址群。活動邀請了容城縣南陽中學的學生們進行實地探訪、親手觸摸、體驗修復以及視頻解讀等環節,讓參與者較系統地了解五年來的發掘成果,體驗考古發掘,并了解出土文物的相關知識,從而燃起人們對公眾考古的巨大熱情,形成以學生群體為主,帶動大眾參與的公眾考古熱。
記者了解到,此次活動旨在打造雄安考古遺址群公眾考古及考古研學文化名片。南陽遺址也成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繼正定開元寺南遺址考古研學之后布局推進的又一處大型考古研學基地集群。
“在家鄉這片土地上,接受考古第一課。學到了知識,了解了文化,感覺新鮮又自豪!”參與活動的南陽中學孫思雨表示,希望這樣的考古研學活動越多越好,讓家鄉的文脈煥發新生,在人們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為一棵棵根深葉茂的大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