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夏。
這天,夕陽正暖。我照常翻看著手邊的《燕趙都市報》。一則古詩詞創編美文大賽征稿啟事吸引了我,大意是選取一首古詩詞用現代白話創編,描摹人物形象,鋪陳故事情節,形成一篇形散神聚之文。
這則啟事以獨特的方式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整體構思奇巧、文筆精妙。與其說是啟事,更不如說像一篇凝練的散文:“根植在骨子里的古詩詞,在生活的浪涌中被自然而然地托起、養成,就像在歲月的流轉里,荷葉托起水珠,陽光劃過天際。此刻,我們才驚覺,原來,在我們風干冷硬的,慣于在紅塵滾滾中跌宕沖撞的內心,還有如此溫潤淋漓的一角。”
(資料圖)
那一刻,我血液中流淌的對詩詞的熱愛被喚醒。詩詞是自牙牙學語之時便開始學習的。我們朗讀、背誦,卻鮮以古人的視角去揣摩當時的情景和感受。這讓我覺得十分巧妙新奇,忍不住躍躍欲試。
在古詩詞中,我尤愛宋詞;宋詞中,我尤愛李清照——不僅喜愛那繾綣的詞藻,喜愛她清奇的思想。平日里遇上她的作品,總要多讀幾遍,琢磨她的遣詞造句和個中意境。于是,我幾乎不假思索地選擇她作為我的描摹對象。
“選哪首好呢……”我思索著望向窗外,落日正忙著給晚霞鍍上金燦燦的色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這不正是《永遇樂·落日熔金》中的場景嗎?這首詞是李清照在晚年避難江南時所作,描寫在異鄉適逢元夕,回憶從前在汴京歡度元宵節的場景。語似平淡,實已沉痛至極,讀來令人涕下。
我恍惚化身易安居士,歲月的影像匆匆閃回。
在汴京的元夕,街上的絲竹掩不住嬉鬧聲聲,明月與燈盞映亮我們精致的裝扮。
在與明誠相遇的元夕,以我為謎底,他為我杜撰了一個關于燈謎的夢境。
在江南的元夕,遠處的梅花凄凄凋落。自明誠兀自棄城而逃后,夢境破碎,終成夢魘。
我回過神來,窗外的落日熠熠如初,卻再也熔不化她眼底的哀愁。我仿佛真的透過了她的視角,觀其所觀,想其所想。我將這些記錄下來,寫下一篇名為《永遇樂之梅花落》的參賽作品,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過去。
當《燕趙都市報》的編輯老師聯系到我,告知我獲得大賽一等獎并表示祝賀時,我在驚喜之余,更有些不敢置信。編輯老師親切的鼓勵,讓我在文學創作方面又多了些自信。這場“奇遇”,不僅拓展了我的視角,加深了我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更激勵我在文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2022年,初夏。
這天,夕陽正暖。在都市報訂閱號上,我看到一則關于“我與都市報的故事”的征文啟事。
我想,這或許會是我與都市報的又一次“奇遇”。 (作者:朱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