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用信息如何管理?嚴重失信怎么懲戒?不良誠信記錄能否修復?近日,邢臺市人大常委會就《邢臺市社會信用促進條例》頒布實施召開新聞發布會,解答這些群眾關心的問題。據了解,該《條例》是我省設區市中首部規范社會信用關系的地方性法規,將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去年,邢臺被評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成為全省首個爭創成功城市。(據《河北日報》6月11日報道)
信用好的個人,可以享受免押金租車、酒店先住后付、先看病后付費等便利服務;信用好的企業,能得到融資貸款、財政扶持等優惠待遇……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曾經“看不見、摸不著”的信用,正在逐步“變現”,成為個人和企業的“第二張名片”,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關資料圖)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到初步形成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再到全面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在公共信息服務、市場信用監管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否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備,成為判斷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準之一。
現實中,一些地方的社會信用建設還存在著不足。比如,有的信用主體嚴重失信,損害人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但對其失信懲戒力度不夠。比如,信用建設中部門職責不清晰,信息使用、信息共享、信用監管機制不健全等。這些問題,亟須通過立法將那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
信用建設離不開引導和約束。為此,邢臺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為誠信立法,頒布《邢臺市社會信用促進條例》,這是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從更好發揮政務誠信的引領示范作用,到有關部門探索運用信用手段增強企業活力,再到信用修復以及構建聯合獎懲機制、確立信用承諾和信用評價制度……《條例》中相關規定涵蓋了信用體系建設的各環節、各方面、各領域,并注重以系統思維謀劃工作全局,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將有助于解決當前制約經濟社會運行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推動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誠信之花,根植于深厚的社會土壤;誠信建設,需要依靠全社會的集體力量。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關鍵在于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立法層面加強謀劃,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及個人攜手并進,才能形成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合力。
有信者,行天下。期待各地類似的立法能夠更多、更完備,不斷凝聚眾智、集聚眾力,夯實重信守諾的“法治基石”,讓“失信受罰”和“守信獲益”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賈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