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辛集市馬蘭村的一片麥田里,暖風吹過,麥香四溢,一臺聯合收割機正在進行著緊張的收割。這是省科技廳和省農業農村廳共同組織并聘請的相關專家,在對河北大地種業馬蘭研發基地高產攻關田進行實打實收測產。
不一會兒,專家組在30畝攻關田里隨機選取的3.354畝地塊機械收割完成。緊張的測產開始了。扣除麥糠雜質,測定小麥籽粒含水率,并換算成13%標準含水率,最終,實收地塊平均畝產為822.75公斤。去年,這30畝麥田種的“馬蘭1號”實打實收畝產808.11公斤。
這塊高產攻關田,為啥能連續兩年實現高產?
省小麥專家、“馬蘭1號”主研人郭進考介紹,“馬蘭1號”根系發達、水肥利用效率高,為節水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矮稈抗倒,解決了高產小麥易倒伏的難題。株型理想、葉片直立、分蘗多成穗率高,可以增加畝穗數,有利于超高產。可以說,該品種具有創高產的主要生物學基礎,是一個具有800公斤潛力的高產品種。
有了良種,如何把良種的高產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河北項目區課題組和河北省小麥栽培專家、河北大地種業馬蘭研發基地的高素質農民一起,在良種良法配套運用上下了一番功夫——
運用先進機械化裝備進行深翻深松、精密播種、播后鎮壓,提高播種質量,確保出苗齊、勻、壯;
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針對去年秋天晚播情況,適時把小麥春管時間提前到起身期,“因苗制宜”進行水肥一體化管理,確保一定的畝穗數;
根據苗情適時進行一噴綜防,減少病蟲害,提高千粒重;
……
(資料圖片)
“糧食增產的30%來自于良種,但豐產豐收僅有良種還遠遠不夠。”在郭進考看來,良種是增產的前提,良種和良法配套才是豐產的基礎。播種要根據土壤的情況選好底肥,不同的品種播量也不同,要根據品種不同的特性和當時的土壤墑情確定播量,來保證來年的豐產。后期,要根據天氣和發芽率等多種因素及時進行水肥管理和一噴綜防。
郭進考認為,馬蘭研發基地攻關田能連續高產的秘訣,在于“四新”,即新品種與良種配套的新技術、新機械、新農人(高素質農民)的完美結合。
記者了解到,經過河北省各級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推廣,河北省小麥攻關田的高產秘訣,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所接受。
魏縣種糧大戶李西林種了3000畝小麥,收獲前遭遇大面積干熱風,他及時打開噴灌設施,為小麥葉片微噴降溫,并在灌漿期噴施了2次葉面肥,“馬蘭1號群體大,分蘗多,噴2次葉面肥,是保證千粒重奪取高產的關鍵。”談起如何讓良種發揮最大產量潛力,新農人李西林說起來頭頭是道,儼然一個農技人員。
正是因為從播種到收獲,小麥全程管理到位,良種良法配套,6月初,李西林種植的小麥測產畝產超過800公斤。6月14日,開始大面積實打實收。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在河北省,掌握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高產秘訣的高素質農民越來越多,目前,已有30.6萬人。(河北日報記者趙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