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時14分,我們將迎來夏至節氣,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登場。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古人最早用日晷測定的一個節氣。
(資料圖)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過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開始南移,北半球的白晝逐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諺,說的是過了夏至,白天越來越短,每天做針線活,用的線也一天比一天少。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立秋前后。
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公園內荷花盛開。(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田明攝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在這一時節開始脫落;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2021年6月21日,河北省遵化市東新莊鎮東梁子河村的農民駕駛農機在麥田收割小麥。通訊員劉滿倉攝
夏至·習俗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比較流行的習俗是女子之間互贈扇子、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里說:“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子可扇風,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異味,倒也實用。在古時,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成為制度。
>>夏至要吃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食粽子
可不要以為粽子只是端午的食物,有一些地方在夏至那天也會吃粽子。《荊楚歲時記》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寫的一部記載荊楚歲時習俗的著作,其中提到“夏至節日食粽。”在荊楚地區,端午劃龍舟是紀念屈原,而食粽則是在夏至日。夏至到了以后,陽氣會慢慢減少,陰氣會逐漸增多,所以在這個時候送走舊的陽氣,而粽子的糯米就是屬陽的東西,把粽子吃下去,意思就是告別了陽的季節了。
>>夏至吃餛飩
在江蘇的一些地方,夏至這天會吃餛飩。也有吃了餛飩以后給孩子稱量體重的習俗,寓意孩子體重增加,身體健康的意思。而餛飩與混沌讀音相似,于是也有吃了餛飩便會更加聰明的寓意。
這是6月15日在天津市薊縣桑梓鎮拍攝的西瓜。新華社發(王金一攝)
夏至·養生
>>起居宜晚睡早起
夏季炎熱,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運行。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飲食宜清熱消暑
飲食應清淡為宜,要多食雜糧。熱性食物和冷食瓜果都不宜過量,蘋果、葡萄、木瓜、枇杷這類平和的水果適合各種體質的人享用。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欲等作用,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
>>“心靜自然涼”
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正所謂“心靜自然涼”,夏至時節要注意靜息調心,切忌情緒大起大落。
>>不宜劇烈運動
夏季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鍛煉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會導致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損陽氣。在運動鍛煉后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
(綜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華社微信公眾號、人民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等,編輯鄭曉娟)
關鍵詞: 荊楚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