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每逢搬家、換季,不少居民家中都會淘汰一批不穿的舊衣服。為了奉獻一份愛心,很多人會把其洗干凈后放到小區的慈善捐贈箱。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有人趁機動起了歪腦筋,仿冒慈善組織設立舊衣回收箱,把收集的衣服賣了牟利。(據《法治日報》7月12日報道)
舊衣回收箱亂象并不是新問題。之前就有媒體曝光,一些商販私自定制印有“慈善”字樣的回收箱,放在小區收集舊衣物后二次售賣,“每年輕輕松松賺五六十萬”。這種亂象之所以出現,很大程度上在于許多地方目前對“舊衣回收”還存在監管空白。正是因為誰在回收、流向哪里、做什么用等諸多情況“兩眼一抹黑”,所以個別人才肆無忌憚地借此斂財,褻瀆了社會的善意,逾越了法律底線。
“舊衣回收”不能成為非法牟利的生意。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統一的管理規范和回收流程,明確愛心衣物捐贈項目的回收主體和監管單位,并及時公布回收衣物的詳細去向,提高信息透明度。執法部門對借“舊衣回收”牟利的行為應當“零容忍”,依法予以嚴厲打擊。慈善組織和公眾也應增強法治意識,如發現仿冒正規舊衣回收箱、回收的舊衣去向不明等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只有這樣,才能讓“舊衣回收”回歸公益本質,讓愛心善行更好地傳遞。(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