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黨建統領抱團發展 推進鄉村連片振興
年底前圍場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村將“清零”
河北日報訊(記者李建成、陳寶云)“2019年前,由于沒有產業項目,村集體收入為‘零’。沒想到,當年我們村被列入縣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試點,獲扶持資金50萬元建冷棚17座,發展錯季西紅柿種植,村集體收入一舉突破10萬元。更沒想到,2020年、2021年,縣里先后整合周邊12個村的集體經濟項目支持資金,冷棚增至330座,構成‘1+12’產業發展聯合體,建成抱團發展園區,實現規模化經營。”7月11日,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棋盤山鎮二十九號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國對記者連說了兩個“沒想到”。
2020年,圍場實現脫貧摘帽,但仍有不少無資源、無人才、無成熟項目的“三無”薄弱村,成為制約鄉村全面振興的短板。針對這些不適宜單獨實施項目的薄弱村,該縣按照“突出集群效應、聯合抱團發展、集中連片推進”思路,成立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鄉村振興、財政、林草、審計、農業農村等部門參加的工作專班,探索抱團發展模式,實施集體經濟“削薄清零”行動。選擇一批有基礎、有條件,班子有戰斗力的中心村,由村黨組織牽頭領辦創辦集體性質的公司或合作社對接市場,輔以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強帶弱組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紅色聯盟”。
抱團發展擰成一股繩,黨建統領是關鍵。“我們通過構建‘黨建+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棋盤山鎮黨委書記畢成果介紹說,該鎮黨委成立了集體經濟工作專班,打破村域限制,以二十九號村為中心村,帶動周邊12個薄弱村,共同成立農業發展公司。公司董事會由各村黨支部書記組成,形成了“黨委領導、黨支部推動、公司董事會研究落實”的運行機制。實行建設、種植、管理、培訓、銷售、核算“六統一”經營模式,打破了傳統分散種植缺技術、不會管、沒銷路問題。
“我們村單打獨斗時,因種植規模小,要拉著西紅柿找收購商。如今,每天上門收購的貨車排著隊,成本降了、價格漲了,收益更高了。”張志國說,去年,該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其余12個村分別增加6到10萬元。園區還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50個,修路架橋、扶危濟困等民生支出也有了保障,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
截至目前,圍場已累計整合資金1.1億元,打造抱團發展園區15個,帶動79個薄弱村實施集體增收項目。全縣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到79.8%,5萬元以上村達到96.2%。今年年底前,最后12個薄弱村集體收入將突破5萬元,實現“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