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河北日報記者許佳奇、龔正龍、史曉多、張曉華
【記者手記】
(資料圖片)
古永濟渠畔,大名府馳名宇內。小說寫過、戲曲唱過、影視拍過……多年來,古城雄姿早已烙印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歷史上,這座因運河而興的古城,不僅留下大名府故城、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寫經碑等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遺存,而且留下諸多發人深思的營建、修繕、治理等工程智慧。漫步樓閣街巷,凝望堤壩碑亭,歷史與人文、遺存和典故相映生輝,訴說著大運河的故事,見證著大名府的“今古傳奇”。
修繕后的大名府明清城墻城樓。 田瑞夫攝
青草、黃土、堤壩,抵達大名縣永濟渠古道西渠,是在一個薄霧的清晨。潺潺水聲入耳,經數次改道的運河在眼前徐徐露出真容。與別處已然毀棄或淤積的段落不同,這段古河道依舊水量充沛,時有水鳥野鴨掠過寬闊河面,與隔岸垂柳相映成趣。
“當年如同《清明上河圖》那般的市井繁華,如今也許能在這片土地上去尋找和考證。”大名博物館負責人李靜指向運河對岸那靜謐的田野,從隱約可見的幾處土墻輪廓,似乎可以嗅到一縷縷唐風宋韻的味道。
公元79年,古羅馬龐貝古城毀于火山爆發,火山灰的瞬間填埋使其完整保存,成為世界古城史上彌足珍貴的“活化石”。而在燕趙大地南端,因大運河而興盛的大名府,則因600多年前的一場大洪水,至今深埋于地下,被稱為“東方龐貝城”。如今,大名府故城遺址,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大名和運河的相伴相生,則延續至今,續寫著新的輝煌。
“大名”之由來,據說是春秋晉獻公時,掌卜大夫卜偃從“魏”字中測解而來,寓意“興旺強大”。史學家普遍認可的是,這座城起源于春秋衛國的“五鹿城”。戰國時屬魏國,秦朝為東郡,西漢置縣為元城。南北朝時,置貴鄉縣,在孔思集寺(今大名縣大街鎮一帶)開始筑城。
盡管源遠流長,但這座城,真正在歷史舞臺留下濃墨重彩,卻始于隋。
一條河孕育一座城。歷史長河中,館陶與鄴城,幾乎同時因曹魏白溝航運而崛起。隋文帝焚鄴后,魏郡治所東移,在此設魏州。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后,隋煬帝楊廣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運河。據《隋書》載,公元608年春,“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在曹魏白溝基礎上,“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這,就是永濟渠。
運河通,城市興。位于永濟渠附近的大名,利用其獨特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迅速崛起,逐漸成為北方重鎮。“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如此評價。當時永濟渠上行駛的糧漕船、商船、水師船多達3萬艘,源源不斷經此而至洛陽,呈現出舟楫競航的景象。
臨河眺望,垂柳依依。依稀間,一位詩人從歷史深處乘舟而來。他仰天大笑,走出長安城,沿永濟渠游歷魏州時,受貴鄉縣令韋良宰盛情款待。觸景感世,微醺中,他欣然賦詩,描繪魏州盛景:“魏都接燕趙,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沖……”
《魏郡別蘇名府因北游》,算不上李白名作。但那一貫恣肆奇瑰的語言,酣暢地出入于典故和現實間,勾勒出盛唐時魏州和永濟渠的美景,給浩瀚枯燥的史籍點綴上浩然古風、英姿俠氣,以及細膩深沉的情思。
浪花朵朵,雨打風吹。有了這條河,或深或淺的文明印記,便長流于人世間。
“東郡股肱今右輔,北門鎖鑰古天雄。”北宋初年,大名被歷史推向了另一個高峰。公元1042年,為抵御外敵,構筑北方防線,宋仁宗采納宰相呂夷簡建議,把大名升格為陪都,建制規模,不遜于當時的汴京開封。
此后,大名進一步崛起為當時聞名的大都會。“宋代大名府人口達到百萬,《水滸傳》里曾多次提到它。”李靜告訴記者,這里不僅留下了寇準、呂夷簡、歐陽修、柳開等名人足跡,而且以貫通南北的氣勢,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
然而,誠如歷史學家所言,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與水的博弈史。歷經磨難、締造輝煌的大名府,興于河,也毀于水。
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漳河、衛河齊發大水,水位高于大名府城墻,淤泥一丈余深,使得這座歷經千余年的城池圮于洪水。
“由于是一次性水毀,建筑基址、宮舍布局、街區民房大都保持了原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雪巖,曾負責大名府故城遺址考古項目。他說,遺址上城廊較為明顯,宮殿區內的坑壁上有內涵豐富的文化層,現已初步確定外城、內城、宮城三大框架,宮城位于內城中心,形成“回”字形環套格局,與北宋東京城形制布局相似。通過對宮城區域的考古勘探,基本佐證了《宋史》中對于大名故城宮城的記載,為宋元時期荒野類型陪都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浪奔浪涌,花開花落。一種文明的生生不息,正體現在永不枯竭的堅韌和勤勞上。
“大名府故城被淹沒后,明代都指揮使吳宓率眾在離舊址不遠處重建了城池。如今,大名府明城墻經歷次修繕,已重現往日風采。”大名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趙衛廣說,為了預防大水災,明代重建這座城時,充分發揮了古老的御敵、營建和水利智慧,將其建成“龜背城”,即中間高、四邊低,并挖了四個大坑,下雨或者水患時,能夠充分導流,不會在城中留下積水。不僅城外護城河與運河和支漳河相通,且在四座城門之內各修一條直通城墻的跑道,各跑道之間以馬道相連。一旦有戰事或洪水,便于調集人們進行防御。
古色古香的建筑、來來往往的行人、綠意蔥蘢的公園、靜謐安詳的護城河……沐著朝陽,登上巍峨的大名府古城墻,眼前的一切無不彰顯著古城的繁華。懷著拜謁之情,我們陸續造訪了五禮記碑以及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寫經碑、金灘鎮山陜會館等一系列遺址遺存。據介紹,大名境內運河沿岸遺存眾多,截至2021年5月,調查統計發現有各類文物遺存6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198處、石刻300余件、非遺40余項。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和運河息息相關,積淀著厚重燦爛的運河文化。
“我們正在積極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讓更多文物和文化資源活起來。”趙衛廣說,通過深入研究、挖掘、整合運河文化資源,目前,大名縣實施了明清古城城墻修復、老文化館修繕改造、古城周邊主要街道外立面包裝等工程;大名石刻博物館、大名博物館綜合展館相繼對外開放;艾家口古鎮、名賢祠等工程加快推進;大名府故城核心區勘探全面展開,正積極爭取申報國家遺址公園,全力打造文旅強縣,讓大名續寫新的傳奇。(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史曉多)
關鍵詞: 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