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7月2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孫也達)今天,秦皇島市新聞辦舉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新聞發布會(青龍專場),介紹青龍防返貧和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等相關情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青龍是少數民族自治縣、革命老區,也是秦皇島市唯一的原國定貧困縣。全縣原有貧困村14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3萬戶6.7萬人。經過實施“十大脫貧工程”,2018年,青龍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全縣貧困人口清零。脫貧摘帽后,青龍堅持以不返貧致貧為底線,以促進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 “三級書記”一起抓、全縣上下齊動員,科學施策、統籌兼顧、接續推進,扎實推動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青龍堅持以不返貧致貧為底線,以促進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扎實推動脫貧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
聚焦“五個堅持”,筑牢規模性返貧防線
青龍堅持把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首要任務、底線任務,落實“早、寬、簡、實、嚴”五項要求,健全長效機制,硬化政策措施,扎實組織推進,全縣無一人返貧致貧。
該縣堅持發現從“早”,將全面排查與重點篩查相結合,暢通農戶自主申報、網格員走訪排查、部門重點篩查渠道,分類縮短部門篩查周期、提高預警頻率,開展月走訪服務,常態化組織開展排查活動,及時排查因災、因病等影響,全面監測預警,及時發現返貧致貧風險。
堅持納入從“寬”,落實“應納盡納、能納多納”要求,不搞規模控制,放寬準入條件,避免出現應納未納、“體外循環”等問題。
堅持程序從“簡”,規范認定程序,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上下聯動有序推進監測對象識別認定。對預警信息快速核查核實,2日內完成核查并反饋結果。通過核查的,快速履行程序,部門信息比對、村級評議公示、鄉鎮核查初審、縣級審定公告等環節壓茬推進,將認定時間由原來不超過30天調減為不超過15天,認定效率大幅提升。
堅持幫扶從“實”,健全幫扶機制,制定產業、就業、防貧保險等11項幫扶政策,對監測對象開展全覆蓋針對性幫扶。有勞動能力的,強化產業就業造血扶持,幫助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無勞動能力的,加大兜底保障和救助力度,確保兜牢兜好。
堅持標準從“嚴”,把防貧質量擺在首位,嚴格風險消除標準,對通過有效幫扶、四項消除標準全部達標的監測對象,層層驗收審核,防止出現錯退。定期對風險消除戶開展走訪排查,對于風險消除后,因各種原因再次出現返貧致貧風險的,及時履行認定程序,重新納入幫扶。
青龍滿族自治縣百峰貿易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工人正在板栗初選生產線上工作。
做強“三大板塊”,助力持續穩定增收
第一個板塊是圍繞林果、畜牧、中藥材、食用菌、雜糧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努力做強龍頭企業、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幫扶效果。林果產業,目前全縣林果面積達130萬畝,其中板栗100萬畝,覆蓋全部脫貧人口,實現“人均3畝果、收入6000元”。完成集板栗收儲、加工于一體的百峰貿易板栗深加工項目建設,帶動4.9萬人穩定增收;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二期建設,投資1.26億元,新建廠房和冷庫各1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后,還可以直接帶動就業1500人以上。畜禽養殖產業,依托中紅三融等龍頭企業,實施畜禽幫扶養殖項目264個,1.58萬脫貧戶通過入股分紅、訂單生產、務工就業等方式,實現年均增收1.4萬元。中藥材產業,借助入選全省十大道地中藥材產業縣的獨特優勢,發展中藥材10.5萬畝,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北蒼術種植繁育基地。培育同盛醫藥、滿藥本草2家中藥材加工企業,帶動1.3萬人穩定增收。食用菌產業,依托木蘭菌業等龍頭企業,發展食用菌5000萬棒,帶動1.17萬脫貧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栽培采摘等方式穩定增收。同時,正在實施香菇產業示范園項目,投資2.89億元,建設占地136畝、建筑面積5.8萬平方米的食用菌菌種菌棒廠,項目建成后,可直接帶動3000人就業。雜糧產業,全縣精品雜糧種植面積10.5萬畝,年產量1.4萬噸。該領域的龍頭企業雙合盛生態農產品有限公司“在旗”雜糧主食系列獲得第106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入選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傳統美食;企業年產值3億元,帶動就業500余人,帶動脫貧戶4600 余戶。
第二個板塊是發展電商物流。借助阿里巴巴集團“客服縣”項目落地青龍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電商物流經濟。目前,已經建成2200平方米的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正在推進青龍·阿里巴巴智慧物流園項目建設,全縣已經形成“1+1+24+396”(1個市級周轉倉、1個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24個鄉鎮物流快遞分撥中心、396個村級物流快遞網點)電商服務體系。工作推進過程中,始終堅持“三級書記”抓電商,充分利用各種平臺,鼓勵本地群眾參與直播帶貨,動員各方力量推動電商物流產業發展,青龍板栗正式進駐阿里巴巴盒馬鮮生零售平臺。截至目前,共帶動活躍店鋪3872個,帶動電商從業人數4538人。
第三個板塊是發揮光伏產業收益帶動作用,實現一次投入、長期收益。利用已投入運營的2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23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和38個參照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產生的收益,通過村集體二次分配,充分帶動脫貧人口和防貧監測戶穩定增收。據統計,光伏電站收益分配可帶動2441戶脫貧戶每戶每年分紅3000元;為24個脫貧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持續20年(自2017年開始)。
青龍滿族自治縣朱杖子村村民劉文娟正在紡織車間工作。
落實“五大保障”,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持續開展教育幫扶,全面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定期開展“千名教師進百村入萬戶”家訪活動,累計精準資助各學段困難學生10萬人次、6054.8萬元,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除身體原因外無失學輟學學生。利用教育部定點幫扶機會,經教育部協調,由北京師范大學托管青龍一中,本月底將簽訂合作協議;同時協調海亮教育集團與青龍二中達成幫扶合作,助力青龍教育發展。
持續開展健康幫扶,縣內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大病專項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低保對象、脫貧人口、風險未消除的防貧監測對象已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救助范圍。
持續開展危房改造,全力實施危房改造提升工程,累計投資2121.45萬元,改造危房1118戶(其中危改戶995,抗震改造123戶)。同時,對全縣住房安全全面排查監測,建立縣鄉村三級臺賬,對防貧監測戶單獨建立臺賬并重點監測,目前農村群眾住房安全率100%。
持續保障飲水安全,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投資3351萬元建設鞏固提升工程99處,實施維修養護174處,農村飲水條件不斷提高。定期檢測飲水水源水質,確保居民飲水更加安全、更有保障。
持續落實兜底政策,精準落實兜底保障政策,目前全縣脫貧人口和防貧監測對象中,享受低保政策13026人,享受分散供養政策1694人,臨時救助70人次。同時,為7048名困難殘疾人和5639名重度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護理補貼金407.7萬元。
秦皇島木蘭菌業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生產基地。
圍繞“五大領域”,持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在道路交通方面,青龍投資2.03億元,改造提升農村道路325.93公里,改造橋梁111座,完成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50.5公里,脫貧村主街道全部硬化亮化,鄉鎮和建制村客運班車通車率100%。
電力設施方面,累計投資1億元用于農村電網改造提升,惠及全縣24個鄉鎮,有效保障了群眾生產生活用電需求。
通訊保障方面,投資2500萬元用于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寬帶、4G網絡實現全覆蓋,5G網絡覆蓋率達32%。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方面,堅持“三區同建”,強化后續扶持,安置區學校、醫療衛生等設施配套齊全,實現搬遷群眾三重以上產業覆蓋,每個有勞動力的搬遷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方面,集中開展廁所改造、村莊清潔、污水治理等行動,28個行政村實現污水治理,368個行政村得到有效管控;累計完成農村戶廁改造29383座,廁所糞污“收集、轉運、集中處理”一體化處理體系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全覆蓋;引進三家農村保潔公司,負責全縣390個行政村(6個城中村除外)生活垃圾收集清運和道路、河道保潔工作,農村環境治理實現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