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四樣寶貝世代傳承。這四樣寶貝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四個字:忠、孝、善、勤。
國難當頭時,我大叔叔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戰場,再也沒有回來,只留下了一張烈士證書。大叔叔犧牲后,小叔叔又毅然參軍,他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脖子上留下了近一拃長的疤痕,喪失了聽力,成了殘疾人。他無怨無悔,謝絕了國家給他安排的工作,主動回鄉務農。抗日戰爭時期,僅我同宗的家人中就有8位為國捐軀。現今,家族三代人中都有現役軍人。
家中兩個叔叔都參軍了,只留下我父親一人照顧全家老小。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家生活雖不富裕,但父母對我家老奶奶十分孝敬。老奶奶當時已近百歲,母親總是想法兒變著花樣讓她吃好喝好。老奶奶很慈祥,盡量不給孩子們添麻煩,她拒絕開小灶,只給她自己做的飯堅決不吃。這讓母親很無奈,全家都吃好的,條件不允許,讓老人一起受苦,母親又不忍心。于是,從沒有說過謊的母親騙了老奶奶。她蒸了幾個包子,讓我們小姐妹每人拿一個去老奶奶跟前轉一圈。老奶奶看我們都有的吃,就高興地把包子吃了。可她哪里知道,我們的包子是不許吃的,還要放回箅子上留給她下頓吃呢。
【資料圖】
孝心是能傳遞的。父母老了,我們也都盡力讓他們吃好喝好生活舒適。在我每月掙30元工資的時候,花45元托人在西北留皮毛廠買了個上等狗皮筒子,在縫紉社為父親做了件雙排扣的小大衣,又暖和又時尚,是父親的最愛。剛興土暖氣時,孫子為讓奶奶冬天暖和點,在她居住的耳房屋里安了21片大暖氣片。他不怕費煤,把暖氣燒得很熱。這在當時的農村里,是少有的享受了。
條件好點了,我們常帶著父母出門轉轉,看看祖國的新變化。臨城溶洞剛開發出來,我們全家陪著父母前去參觀,留下了珍貴的合影。父親曾歷盡艱辛多次到三岐修水庫,親眼看到水庫蓄水了,又高興又感慨。邢臺市元宵節大型燈展時,我們把不能走路的母親背下樓,用輪椅推著去看燈。
父母常說:“別人有了困難,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幫助,心里最高興。”他們這樣說,也這樣做了。父親修水庫當民工時常常吃不飽飯,可他總是把自己的干糧掰下一塊兒給同去的年輕人。他怕年輕人吃不飽,卻不顧自己餓肚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堅守的信條:不是自己的東西,哪怕再貴重,再需要,也不能拿。父親當生產隊隊長時,不管家里生活多么困難,他也沒有給自己多記一個工分,更沒有多分一分錢。母親在食堂里做飯,小妹妹餓得直哭,母親也沒有給過她一塊干糧。面對別人的勸說,母親搖搖頭說:“食堂里的東西是大伙的,我怎能給自己的孩子吃呢。”
我在單位分管財務基建時,父母常常叮囑我:“不是自己的錢一分都不能拿。記住,錢也能咬人!”父母的心血沒有白費,我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清白干凈。
我們不貪大財也不占小便宜,始終靠勞動致富。我七八歲時就背著小妹妹、帶著大妹妹上樹捋榆葉、摘酸棗,下地薅野菜、割青草,為填飽肚子,也為養豬賣錢。如今,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都兢兢業業,個個都是先進。
忠、孝、善、勤,世代傳承,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糧,使得家族日漸興旺,家里的每個孩子都過上了小康生活。
(劉秀芹 作者系邢臺市襄都區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