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豬的房間里有空調嗎?你知道豬除了被吃,還是重要的醫學實驗動物嗎?雖然豬一直以來是好吃懶做、愚蠢的代名詞,然而,你知道嗎?在河北保定涿州市東城坊鎮,有一項專門圍繞豬來開展科研的“天蓬工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將豬作為模式動物功能的大科學設施,這個工程有多牛?這里的豬又有什么不同?縱覽新聞記者為你一一揭秘。
“天蓬”從哪來?本土豬和歐洲豬“聯姻”的混血兒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是我國“十二五”時期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由中國農業大學承建的豬設施——“天蓬工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將豬作為模式動物研究的大科學設施。
(相關資料圖)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天蓬工程”項目部供圖
“天蓬工程建成后,將在生命科學研究、疾病治療、醫藥研發、異種器官移植、動物育種等領域提供重大平臺支撐。”“天蓬工程”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模式動物重大設施建設辦公室主任張樹川稱,在醫學研究領域,并非任意選擇一種豬都可以作為實驗對象,在對實驗豬的選取以及品系培育方面,可大有研究。那么,這里的實驗豬有什么來頭呢?
“現在基地選取的實驗豬主要是小體型的豬,重量只有50kg左右,這樣體格的實驗豬也是經過我們精心培育的。”張樹川說。
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模式動物重大設施遺傳分析系統負責人胡曉湘教授稱,“天蓬工程”中的一種實驗豬“農大4系”是名副其實的“混血兒”,它們的父母一方來自中國本土,另一方從歐洲遠渡重洋而來。
“40多年前,農大從廣西貴州引進了香豬。之后,農業部作了審定,把香豬命為中國醫用小型豬。但這個本土的香豬皮膚是黑色的,而對于皮膚和燒傷類疾病以及腫瘤研究來說,就需要有白色的小型豬,后來我們又從歐洲引進了白色小型豬的血統,這就有了現在的農大4系。”胡曉湘說。
“天蓬”的居住環境:恒溫恒濕的空調房
了解了實驗豬的血統之后,你是否好奇這里的實驗豬在生活環境和飲食方面與普通豬又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豬的生活環境一般都是開放的,但實驗豬有所不同。實驗豬的生活環境是封閉的,并且是恒溫恒濕的。”張樹川稱,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實驗豬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
張樹川介紹稱,“天蓬工程”中的實驗豬又分為普通級實驗豬和SPF級實驗豬,而SPF級實驗豬在生活環境上的要求更高。
“SPF實驗豬,簡單來說就是不攜帶特定病原體和寄生蟲的豬,在生物醫學研究、疫苗制造、異種器官移植等方面,都需要用到SPF實驗豬。”張樹川說,養這樣的豬,需要在屏障設施中飼養,要求與外界隔離,在普通實驗豬空調飼養環境的基礎上,SPF實驗豬的飼養環境中搭載了新風系統,空氣經三級過濾凈化后才能進入屏障設施。外來物品要經過嚴格的消毒滅菌,保障潔凈的環境條件。
胡曉湘表示,養實驗豬除了對環境有苛刻要求,在喂養上也有嚴格的標準化管理。“每天保證定時定量的投喂,而且在正常情況下,豬的基礎日糧在能量配比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這些豬每天吃的‘飯’是一模一樣的。”對此,胡曉湘解釋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消除個體差異,盡量保證每一頭豬的生理狀態一致。
胡曉湘說,環境、飼喂實行標準化管理,目的就是減少外界因素干擾,保證每一頭豬表型和遺傳的標準化。
“天蓬”的智能穿戴:電子耳標記錄運動和健康狀況
據介紹,為了保證實驗效果,每只豬的家族背景、遺傳病史都須一清二楚。因此,每一只實驗豬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電子耳標和系譜。
“耳標可以理解為豬的‘身份證’。可以查詢豬的父母親是誰,它的系譜是什么,它是怎樣的模型。”胡曉湘稱,除了登記功能以外,電子耳標還可以做表型自動化、智能化的測定。“比如,這個豬戴的耳標是RFID可發射信號的,那么它去采食時,可以根據它的耳標,就能夠記錄到這個豬吃了多少料,又是分多少次吃的。再比如,在不同時間,豬的體長、體尺有多少,通過讀取耳標號,就能在電腦上相應記錄豬的表型性狀。”
此外,電子耳標還有定位和監測功能。“可以記錄豬每天的運動量和健康狀況,以及它在豬舍的位置,還可以記錄豬的體溫、心跳、發情情況等等。”胡曉湘稱,電子耳標的應用,也讓管理更加自動化、精細化、智能化。
為啥選“天蓬”?在多方面均與人類十分相近
建“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的目的又是為何?張樹川介紹說,本項目將支撐豬作為模式動物在人類疾病模型、器官移植、藥物評價、分子育種等方面的研究。
張樹川解釋說:“過去,在醫學研究領域常常選用小白鼠作為實驗對象,但隨著科學的發展,科研人員慢慢發現,在一些疾病、藥物等方面的研究中,由于小鼠和人的差異比較大,很多研究成果無法適用,甚至研制的新藥會產生很強的副作用。”
張樹川說,豬作為實驗對象,在科研、臨床等方面重復性較好。從組織器官形態、生理調控方式、行為模式及遺傳調控機制等多個方面,豬均與人類十分相近,包括體重、心臟大小、心跳次數和人都差不多,是目前國際上認可的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研究的重要模型。
張樹川表示,目前“天蓬工程”項目的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預計今年10月份逐步投入使用。(記者 張培培 見習記者 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