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最近一段時間,兩則與水有關的消息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古井又見清水——在滄州,一口600多年的古井里面又有水了,水位已經深約7米;
百泉持續噴涌——在邢臺,狗頭泉、黑龍潭等泉眼復涌,昔日“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美景重現。
涌出的是汩汩清水,折射的是生態之變。滄州古井和邢臺百泉重新煥發生機,再一次有力證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整體。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就會給予人類豐厚饋贈。對自然予取予求、索要無度,就會吞下生態惡化的苦果。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大量開采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許多地方井水干涸、泉坑斷流。近些年,我省持續強力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施“節、引、調、補、蓄、管”六大治理行動,水位逐漸止跌回升。古井百泉復涌,向世人講述著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故事,也進一步激發著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很多時候,生態建設的過程靜水深流,可一旦產生質變,其成效一定會“噴涌”到世人面前。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高原荒漠,到“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壩人幾十年來堅持向綠色要發展、向綠色要未來,不僅實現了從“一棵松”到“一片海”的歷史跨越,還以優美景色引來八方游客,綠化苗木銷往全國各地,森林碳匯上市“變現”。無數實踐反復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汩汩清水噴涌而出,更應該涌動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綠色環保成為習慣、成為自覺。全社會都應當厚植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一泓泓深邃澄澈的井水、泉水,是美景,是財富,更是生態之變無聲的證明。在生態保護與修復上持續發力,燕趙大地上就一定會有更多的源頭活水,我們身邊就一定會出現更多天藍、地綠、水秀的美好景象。(梅劉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