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通常在每年公歷的8月8日前后。
●立秋有三候
在古人看來,立秋的標志性物候有三。一候涼風至;涼風是西風肅清之風,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那般盛氣逼人,熱氣蟄伏,涼意日增。二候白露降;由于午熱夜涼,形成了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的大地和植物上常常會有晶瑩的露珠產生。三候寒蟬鳴;隨著天氣進一步轉涼,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仿佛在傳達著夏天即將過去的消息。
(資料圖)
●為啥天氣還是那么熱?
“立了秋,涼颼颼?!边@句諺語,說出了人們對涼爽秋天的一種期盼。不過,立秋到來并不意味著天氣馬上會變得涼爽。
立秋其實并不意味著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意思就是指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按照傳統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民俗學者蕭放介紹,立秋是根據天文觀測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位置,確定的秋季起始日。
所以,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并不表示氣溫會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節氣之后,難免有時會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
從這個角度看,立秋當天并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換句話說,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通常還是會有些悶熱,仲秋后天氣會趨向于干燥涼爽。
●立秋儀式感不能少
>>啃秋
在立秋的諸多習俗中,“啃秋”是頗具儀式感的一項。“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每逢立秋,人們會買西瓜回家,眾人圍在一起品嘗。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夏天的人,缺乏胃口,飯食清淡,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稱為“苦夏”。秋風一起,食欲乘勢大增,想吃點好的,彌補夏天的虧空。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首選吃肉,謂“以肉貼膘”。
>>曬秋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曬秋”的秋不僅僅是秋天,更代表一種豐收的喜悅,老百姓會利用房前屋后的平臺、房頂等空地,曬一曬收獲的農作物,糧食曬得越多,說明收成越好,而把糧食風干后,冬天才不會發霉變質,是老一輩多年的經驗心得,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
●由夏入秋,三類人群需格外注意保養,切勿貪涼
第一類:脾虛患者。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第二類: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要注意清胃中之火。
第三類:老年人及兒童。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立秋品詩
《六月十三日立秋》
楊萬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風半點無。
旋汲井花澆睡眼,灑將荷葉看跳珠。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河北新聞網綜合自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新華網、新華社等,編輯李亞萍)
關鍵詞: 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