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資料圖)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李春煒 實習生李潤心/文 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圖
在石家莊東風路附近的小區(qū)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陳利萍,從未想過有一天,門前的這條安靜的市井老街會變成“網(wǎng)紅街”,成為人們爭相打卡的熱鬧“景點”。
篆體書寫的“東風路”、呈現(xiàn)石家莊歷史的“文化墻”、體現(xiàn)石家莊人特色的“方言墻”,彩色的健身步道、路邊休憩的涼亭……在全長500米左右的東風路(建設(shè)大街-青園街)走一走,老石家莊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東風路,曾經(jīng)和許多老街一樣,路面破舊、時有坑洼,街道兩邊的門臉牌匾大小不一、雜亂無章。2021年6月,按照城市更新理念,石家莊裕華區(qū)從景觀風貌、文化空間、公共服務(wù)設(shè)施配套等方面著手進行設(shè)計。從修繕磚瓦、規(guī)劃健康步道、增設(shè)立體綠植墻的“硬提升”,到增添歷史氣息,營造文化氛圍的“軟改造”,讓這條市井老街實現(xiàn)了“大變樣”。
這些變化,在這條街附近的老百姓更是看在眼里,暖在心中。陳利萍就是其中之一,讓我們一起聽聽她的親身感受。
小街巷大變樣,曾說石家莊“土”的親戚也改口了
我是土生土長的石家莊人,結(jié)婚前在談南路附近的棉紡廠宿舍住,1984年我和愛人結(jié)婚,一年后就搬到了東風路附近的這個小區(qū),至今已經(jīng)有三十多年了。可以說,我是眼見著東風路從一條老舊的小胡同,變成如今燈明路暢、充滿文化味的“網(wǎng)紅街”的。
記得剛搬來的時候,東風路只是一條不知名的小胡同,路燈不明,道路狹窄、破舊,路邊門臉雜亂無章。不過,這也是當時許多小街小巷的樣子,我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好。因為在那個年代,石家莊最繁華的地方是中山路,我們這個地方算偏僻了,那時如果說去“市里”,指的一般是中山路老火車站沿線一帶。
隨著石家莊的發(fā)展,城市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充滿現(xiàn)代感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城市主干道越來越漂亮,就連我們門前的這些小街巷也變寬了,平整了。
尤其是去年6月份,石家莊開展了小街小巷整治提升專項行動,我們這兒的東風路是試點,從建設(shè)大街到青園街兩邊道路加起來全長近千米,進行了從亮化到美化、從綠化到便民化的全方位立體提升:街道老路變新了,新設(shè)了健身步道,道路兩邊的私搭亂建不見了,路邊的門臉牌匾、牌坊風格統(tǒng)一了,原來破舊的圍墻也變成了呈現(xiàn)石家莊歷史的“文化墻”……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街道用“繡花功”一點點進行著改造,而且充分尊重我們老百姓的意見。比如設(shè)置健身步道、電動車停放點、分類垃圾桶等,都是大家的建議。就連街道兩邊涉及的“廟前街”、“九曲巷”這樣的胡同、小區(qū)名稱,都是查了歷史資料,讓我們周邊居民投票選出來的。
這條街改造完成后,我經(jīng)常能碰到專門來這里拍照留念的年輕人。他們說,這條街現(xiàn)在是石家莊的“網(wǎng)紅街”。這個詞我聽著既新鮮又開心,說明我們這條街的變化被更多石家莊人認可。
以前我家親戚來石家莊,總說石家莊“土”。前幾天,我遛彎的時候,又和這位親戚視頻,她驚訝羨慕地說:“你家門口的街道看起來好洋氣。”我特別自豪地跟她說:“不僅僅是這條街,現(xiàn)在石家莊變化很大,歡迎來做客。”
改造前的東風路
改造后的東風路
文化墻老照片,讓我能回味歷史體會鄉(xiāng)愁,更加珍惜幸福生活
老街變洋氣、漂亮了,而最能觸動我們的,是這條街的“文化墻”。
每每走過文化墻,我都會停下來看一看:1905年建成的石家莊車站、1907年的大石橋和正太飯店、1944年的休門街、1947年的石家莊市政府……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老照片等等。看下來就像參觀一座微型的街頭博物館,讓老石家莊人回憶起過去,讓新石家莊人了解歷史。
而且,那些老照片不僅是石家莊百年發(fā)展歷史的見證,更承載著我們珍貴的舊時光,有著時間沉淀后的厚重。
比如那張老石家莊站的照片,每次看到都會想起那些年擠火車的場景。那時候還是綠皮車,也沒有空調(diào),如果在這樣仲夏的天氣里出門,真是挺受罪的。現(xiàn)在不一樣了,火車站多氣派,高鐵列車更是又快又穩(wěn),還冬暖夏涼。
再比如,每次看到老萬寶百貨店、中山路餐廳、燕春飯店、中山路商業(yè)街等等老照片,就想起我和老伴年輕時的約會。那時候約會除了去公園,就是去中山路商業(yè)街轉(zhuǎn)轉(zhuǎn),或者去老萬寶買東西,如果去燕春飯店吃頓飯,那肯定是值得紀念的日子。而現(xiàn)在呢,商場越來越多,可以逛、玩、吃的地方豐富多彩,去飯店吃飯也成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
還有那面方言墻:前響兒、后半晌兒、膈應、摳、結(jié)記、嘚啵……這些方言讀起來都是滿滿的親切感。
這些老照片、這些方言,就像記憶的信號,每次看到,就會傾瀉而出,帶來溫暖和感慨,讓我們與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交織,也讓我們更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更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每念于此,我都更加感慨:是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這樣的好日子。
老街坊們都喜歡上了一出門就能逛“公園”的感覺
對我們這些老街坊而言,東風路不僅是一條石家莊的網(wǎng)紅街,還是我們休閑娛樂、散步健身的“公園”。
這條路的兩邊專門鋪設(shè)了健身步道,路邊設(shè)置了休憩的涼亭,每天晚飯后,我和老伴都會沿著步道遛彎,途中不時還會遇到很多老街坊,一起談天說地,別提多暢快了。許多以前專門去公園遛彎的也不去了,就在這條街來回走。他們都說,街道又干凈又整潔,塑膠步道腳感也超級棒。
“公園”的夜景也很美。今年正月十五,我們也沒去別處看燈,就在這條街走了走。街兩邊的老樹上布置了許多景觀燈,馬路兩邊的花壇還有燈帶,當華燈初上,整條街燈光璀璨,別提多美了。
還有伴隨著這條街長大的老槐樹。每到夏天,綠樹成蔭、鳥叫蟲鳴。尤其是現(xiàn)在的仲夏季節(jié),槐樹開花了,一個晚上,道路上就落滿了槐花,香味飄散,走在這樣的街道上,能不美嗎?能不覺得仿佛置身公園嗎?
而且,作為一條居民家門口的街道,它的生活功能也越來越全了。在這條街上,逛街購物都十分便利。
這幾年,我和老伴也去過省內(nèi)外的許多城市,但每次回來,都覺得還是石家莊最好,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是我們的家鄉(xiāng),還因為這里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近,我和愛人都增加了一個愛好:一聽說哪條街有特色,就會去看一看。這些街道不僅對硬件設(shè)施進行了提升,還深挖其歷史和文化元素,特色都不一樣,都充滿了城市文化的記憶。
我覺得,小街小巷作為城市的“里子”,其整體形象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層次、品位和內(nèi)涵,這些小街巷的變化,讓城市越來越有文化味,也讓生活在其中的我們倍感自豪。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條街巷,是我們這些居民的集體回憶;整飭街道,提升了我們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