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開發“冀時辦”是河北加快數字化治理創新、加強智慧化政府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了權威、統一、便捷的移動政務服務,實現“全省一張網、服務零距離”“一機在手、辦事無憂”。自2019年上線以來,截至目前,“冀時辦”全渠道用戶已突破1億人,“冀時辦”APP裝機量已達到2000萬,成為河北企業和群眾掌上辦事的首選。(據《河北日報》8月16日報道)
自2019年上線至今,“冀時辦”全渠道用戶已突破1億人——這既是全省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寫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省利民便民、優化營商環境的深度和廣度,值得點贊,也值得更多期待。
近年來,為方便群眾辦事,許多地方都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無論是推出APP,還是開發小程序,相關部門都通過讓數據多跑腿,來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然而,以往的政務服務平臺或多或少都存在建設管理分散、辦事系統繁雜、事項標準不一、數據共享不暢、業務協同不足等問題,導致“供需”雙方的連接不通暢,服務整體效能受到影響,不僅耽誤群眾辦事時間,也消減了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給大家帶來的幸福感。
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要“有”更要“優”。“冀時辦”上線就是憑借“集大成”優勢,在數據共享的基礎上,一解政務服務APP建設管理過于分散的問題。如今,從身份證、社保卡到電子駕駛證、電子營業執照、不動產登記等高頻電子證照……這塊“金字招牌”釋放的數字紅利,深深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提升了社會管理水平。通過“冀時辦”這個平臺,企業和群眾辦事逐漸實現“一機在手、辦事無憂”,體現了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大家喜聞樂見。
實現“一張網”“零距離”,是服務方式的改進,是工作思路的創新,更是為民理念的彰顯。上線三年,“冀時辦”成為企業和群眾辦事的“神器”,關鍵在于“店小二”意識的不斷強化。打通各部門數據壁壘,把諸多服務事項進行流程優化、系統整合,這種“集成式創新”很難嗎?顯然不是。類似這樣的工作改進,與其說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不如說是用不用心去探索、去實踐的問題。正是因為從群眾需求出發,關注每一件涉及群眾“柴米油鹽”的小事,回應每一個“鍋碗瓢盆”的訴求,“冀時辦”的品牌影響力才越來越大,政務服務效能才越來越強。
為民服務無止境,“互聯網+政務服務”需要更多“一張網”“零距離”。“‘冀時辦’全渠道用戶突破1億人,APP裝機量已達到2000萬”,這是服務群眾邁出的堅實一步。打造出更多“冀時辦”,不斷提升政務服務質量和水平,就一定能給企業和群眾帶來更多便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賈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