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活動變人形》劇照。通訊員夏冬攝
河北新聞網8月26日訊(河北日報記者劉禹彤)用輪轉木馬式的主舞臺結構呈現主人公的荒唐人生,通過三重空間的建立展開中式婚姻生活圖卷,以多重視角觀察中國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矛盾、艱難與曲折……今天,根據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蒙同名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活動變人形》在唐山大劇院上演。該劇在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以及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的基礎上,將全力角逐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
小說《活動變人形》中的大量細節取自王蒙的生活回憶,他自言“刻骨銘心”,因此下筆尤為痛切有情。原著情節并不復雜,卻塑造了幾個獨特而豐富的人物形象,獨樹一幟:在20世紀40年代初,留學歸來的倪吾誠和妻子姜靜宜格格不入,整日里吵嘴打架。岳母姜趙氏和大姨子姜靜珍從旁出謀劃策,火上澆油。一家人鬧得雞犬不寧,上演了一幕幕鬧劇和悲劇。
《活動變人形》劇照。通訊員夏冬攝
“劇中人物的困境在現今社會中亦隨處可見,雖相隔著不同時代的境遇,心境卻有異曲同工之感。”《活動變人形》制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介紹說,2019年,出品方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決定開啟這一經典小說的舞臺劇改編項目。一年后,聘請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導演李伯男等主創團隊進行小說改編,并開始創作舞臺劇《活動變人形》,旨在展現中國社會前進過程中的矛盾、艱難與曲折,以及對中國式傳統家庭婚戀關系的反思。在此次籌備文華獎展演過程中,李伯男帶領整個劇組不舍晝夜,堅持線上線下排練,力求以最好的狀態為觀眾獻上兼具藝術高度和大眾審美的舞臺精品。
為了使觀眾對主人公命運產生共鳴與共情,進而對自身所處的人生境遇進行理性審視,創作中,主創團隊充分利用戲劇舞臺的假定性,在現實主義的基本創作原則下,利用舞臺時空將“活動變人形”這一帶有極強意象化的意味融入表演之中,傳遞出小說當中的“黑色幽默”和“意識流”,將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立于舞臺之上。
《活動變人形》劇照。通訊員夏冬攝
《活動變人形》的弦有多長?“這部作品上演后,很多年輕人評論說,因為很喜歡這部劇,所以找來原著閱讀。讀過小說,又對中國社會引發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想,啟發觀眾自發探索我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我們創排這部戲的初衷。”陳睿表示,今后將立足于我國優秀文學作品,努力創排出一批有溫度、有筋骨的佳作,為觀眾獻上更多緊扣時代脈搏的大戲、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