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李會嬪
8月22日早高峰,一場短時強降雨來襲,平均55毫米的小時降水量考驗了石家莊的城區防汛能力,道路多處積水,車輛趴窩,22座地道橋積水斷交,城市交通受阻,部分市民“跋山涉水”歷經各種困難才到達單位。為應對強降雨,石家莊市政府號召廣大市民錯時上下班,非必要不出門,確需出行的注意道路積水,安全出行。
大雨過后,人們不禁開始思考:此次短時強降雨屬于什么樣的降雨級別?石家莊地下排水管,可以承受多少雨量?防汛大考,應當如何應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資料圖片)
暴雨橙色預警來襲,道路多處積水
8月22日,暴雨來襲,石家莊的預警機制迅速反應,暴雨預警從藍色(Ⅲ級/一般)更新至橙色(Ⅱ級/嚴重)。城區防汛各個成員單位全員在崗,全體走向街頭,開展了一場防汛大戰。
據石家莊市城管局排水管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1日晚接到氣象預警后,排水管護中心工作人員全員24小時在崗,防汛設備同時提前準備就緒,20輛“龍吸水”作為最重要的防汛排水設備全部就位。22日凌晨開始降雨后,排水管護中心及時開啟泵站閘門,全力做好雨水抽排工作。
據了解,石家莊城區防汛中地道橋極易成為積水點,二環路管護中心管護范圍內涵蓋7座地道橋,22日當天,二環路管護中心共出動17支應急隊伍,及時清掏收水井口雜物,打開檢查井蓋排水,疏導過往行人車輛通行。
道橋設施管護中心、市容管理考評中心、各區城市管理部門防汛人員都走向街頭,堅守在責任區域內,清理收水井口,對道路積水、樹枝折斷和架空線纜脫落等存在安全隱患問題及時采集上報并協調處理。
然而,雖然暴雨預警已經從藍色預警更新為橙色預警,但依然無法迅速降低短時強降雨對城市交通帶來的影響,道路多處積水,車輛趴窩,22座地道橋積水斷交,城市交通受阻,部分市民“跋山涉水”歷經各種困難才到達單位。“最根本的原因是雨量太大了,超過了城市管網的排水能力。”石家莊市相關人士如此分析。
石家莊地下排水管難以承載瞬時暴雨
民心河是石家莊市主城區的主要泄洪通道,暴雨時路面積水迅速匯聚至支管網,從支管網匯聚至二次管網,從二次管網迅速匯聚至主管道,再由主管道匯聚至民心河,最后由民心河排泄至總退水渠。
據業內人士分析,石家莊主城區部分排水管道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鋪設,已經比較老舊。市區內排水管道最小的是管徑70厘米的圓管,最大的是寬4米、高3米左右的方溝。雖然近些年在進行雨污分流改造時,部分排水管徑擴大為800至1000毫米,但局部管網的改造仍然不能滿足城市防汛的整體需求。
22日瞬時暴雨,城區平均降水量72.8毫米,城市地下管網瞬時達到飽和,全市積水迅速匯聚至民心河,沿體育大街民心河排泄至體育大街南側總退水渠,在體育大街民心河附近,不少市民目睹了當時民心河水洶涌奔流的情況。據統計,民心河在短時間內匯聚了主城區建成區338.16平方千米區域內的雨水,粗略計算有24618立方米的水量。
提高城市防汛能力,要從城市管廊、海綿城市入手
相關專家說,雨水管網和泄洪渠道的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前期規劃很重要。國外很多城市,都是在很多年前就進行了規劃,提早埋好了相關管線。而石家莊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也已經啟動,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25個管廊項目已經建成,總長65.83公里,累計入廊管線226.27公里。
“不過,目前地下綜合管廊尚不具規模,在城市防汛過程中尚未發揮應有作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因此,在管廊建設的同時,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尤為重要。所謂海綿城市,正是把城市比喻成海綿,下雨時能夠蓄水,干旱時,又能把水“擠”出來使用,即在蓄水的同時,具備滲水、凈水、優化生態的作用。
有業內人士表示,城區雨水迅速匯聚的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城市硬化路面不能瞬時吸收雨水,如果海綿城市發揮吸水作用,對于城市排水防澇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