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圖為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河北新聞網9月2日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一塊漢代織錦護臂,帶領考古人員穿越飛揚兩千年的大漠風沙,讓觀眾體驗一段有笑有淚的歷史傳奇。今天晚上,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北京演藝集團創排的舞劇《五星出東方》在保定市關漢卿大劇院精彩上演,競逐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婀娜多姿的舞蹈、專業精準的演繹、跌宕起伏的故事,讓觀眾心隨舞動,現場不時響起陣陣掌聲。
圖為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該劇構想和題材來源于1995年10月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織錦護臂。當時,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古絲綢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一處古墓中發現一塊織錦,上有八個篆體漢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雖歷經千年,色彩依舊明艷。出土織錦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舞劇從尼雅遺址考古現場拉開帷幕:茫茫沙漠上,一群考古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塊漢代織錦護臂,打開文物瞬間,他們在風沙中進入時空隧道,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漢代。劇中,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素不相識、劍拔弩張,到敞開心扉、守望相助,生動詮釋了從古至今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結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主題。
圖為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婀娜嫵媚的“燈舞”、端莊大氣的“錦繡舞”、火熱動感的“集市舞”……在劇中,不同風格的舞段體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展現各民族其樂融融的和諧場景。通常,舞蹈擅于抒情而拙于敘事,但舞劇《五星出東方》用詼諧幽默的喜劇風格,融入現當代的舞蹈語匯,恰到好處地遞進故事情節,讓觀眾在笑聲和淚水中產生情感共鳴。
圖為舞劇《五星出東方》劇照。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據北京歌劇舞劇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照珩介紹,舞劇《五星出東方》從醞釀創排到登上舞臺歷時兩年時間,劇本12次易稿。為了講好文物背后深厚的文化內涵,主創團隊多次赴新疆和田在大漠腹地采風,從考古史實、當地民情、民族服飾、民族音樂等方面提煉藝術語匯,最終打磨出一部膾炙人口的舞劇。
“自2021年6月在北京首演,相繼走過上海、濟南、佛山、泉州、深圳、阜陽等多個城市,巡演近40場,廣受觀眾喜愛。”楊照珩認為,只有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文物內涵,緊扣時代主題,關切群眾文化需求,才能創作出“叫得響,傳得開”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