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眼下,智能客服已成為眾多服務類企業的“標配”,但很多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近日有媒體對電商、銀行、游戲等多種類型的45家市場主體進行電話人工客服接入測試,結果僅有31家能夠成功轉接人工客服。即便如此,從撥打電話到真正人工客服接手,整體耗時少則100秒,多的長達300多秒。
盡管頭頂“智能”光環,一些智能客服的服務卻飽受詬病。冗長繁雜的提示、僵硬死板的對話、“兜圈圈”的選項、答非所問的結果……不少用戶紛紛吐槽:“你問東,它答西”“簡直是對牛彈琴”。在一項統計調查中,超五成受訪者遇到過客服交流障礙,有的示智能客服不能聽懂要求,有的反映無法找到人工客服或遭遇踢皮球。
智能客服屢屢添堵,有技術原因。目前絕大多數智能客服的實現方式,是開發者將常見問題加以匯編,在后臺提交一定數量的關鍵詞,然后通過關鍵詞觸發機制將準備好的“答案”進行派發。但問題在于,很多智能客服后臺數據庫不夠完善,或是預設關鍵詞過于單一,缺乏相關衍生詞語,很難精準識別和準確回答用戶的問題,再加上缺乏語義識別、啟發式算法、意圖判斷等更高級別的技術支撐,一旦面對復雜問題和個性化事項,智商就瞬間“下線”,變成“智能障礙”。
智能客服缺“智”少“能”,根本原因在于服務理念的欠缺??头ぷ鞯谋举|是溝通與交流,無論哪種客服都要以用戶為中心,用真誠和專業去傾聽、交流,去真正解決問題。倘若只看到智能客服可以快速應對某些基礎性、通用性問題,也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就淡化了服務理念,忽視了用戶需求,認為把人工換成機器就能萬事大吉,可以當甩手掌柜,勢必會讓智能客服成為罔顧消費者訴求以及維權的“擋箭牌”。長此以往,影響的是用戶體驗和權益,破壞的則是企業的形象和口碑。
科技應用與提升服務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并不矛盾。堅持從用戶需求出發,加快完善智能系統,提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并保留相應比例的人工客服,保證服務水平,就能既實現客服的智能化和低成本,更保證用戶的便利化和滿意度,有效提升用戶體驗、贏得用戶信任。(康乾)